分類彙整:陳凱文

「孫中山」一名的由來

%e5%ad%ab%e4%b8%ad%e5%b1%b1
近日,青年發展同盟外務副會長黃一恒撰寫了一篇文章,便大談「孫中山」並非革命家孫德明的本名,還聲稱「中國人總愛稱呼他的日本鬼子名字孫中山」,天天自我辱華卻不自知。然而,通篇文章都沒交代「孫中山」一名的由來,有些資料還要是錯的。

繼續閱讀 「孫中山」一名的由來

人大釋法破壞「一國兩制」?

%e6%9d%8e%e9%a3%9b
一如外界所料,全國人大常委終於在今日釋法,詳細解釋《基本法》第104條的含義。非建制派亦一如既往,反對人大釋法。昨天,民間人權陣線亦「循例」舉辦了反釋法遊行。最終,遊行演變成圍堵中聯辦的警民衝突,亦有示威者撬起路上的磚頭,用磚頭和雜物襲擊差人,多人因此被捕。

繼續閱讀 人大釋法破壞「一國兩制」?

陶傑曲解《河湟有感》

%e6%b2%b3%e6%b9%9f%e6%9c%89%e6%84%9f
作家陶傑近日撰《漢人學識胡兒語》一文,聲稱中國有一句說話,叫做「漢人學得胡兒語,爬上城頭罵漢人」,並指「這句話缺乏足夠的因果關係的資料,所以不足以引申為對「爬上城頭」那個操胡語申斥同類的漢人的仇恨」。又「因果關係的資料」、又「引申」,看起來專業得很。可是,若大家讀過唐詩的話,便知此文大有問題。

繼續閱讀 陶傑曲解《河湟有感》

「濕」與「溼」

%e6%bf%95
圖:「濕」字在香港教育局「小學學習字詞表」的注解

大家若有閱讀台灣書籍和網頁的習慣,便會發現他們有時會把「濕」字寫成了「溼」字。中華民國教育部,則將「濕」列作「溼」和「漯」的異體字,同時另兼正字,即是把「濕」和「溼」視作兩個字。香港教育局的「小學學習字詞表」則掉轉,將「溼」列作「濕」的異體字,而且沒把「濕」和「溼」視作兩個字。有朋友問:究竟台灣和香港,哪個才是對呢?

繼續閱讀 「濕」與「溼」

「畀」字考

%e5%85%ad%e6%9b%b8%e9%80%9a
圖:《六書通》中的「畀」字寫法

在粵語口語有一個字,讀若【比】,意思是「給予」。坊間由於不知該字的本字怎寫,多數找同音字通假,寫作「比」或「俾」,如「俾錢」。香港作家趙令金,在2008年曾在報章撰文曰:「廣東人說得最多的『畀』字,原來就出自爾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已註明:『畀,相付與之。』與其說畀是俚語,不如說是文言」至今,不少人不寫「比」或「俾」,而改用「畀」,並把此視作本字。

繼續閱讀 「畀」字考

「修」和「脩」

%e8%8f%af%e5%b1%b1%e7%a2%91
圖:東漢《西嶽華山廟碑》中,「尊修靈基」的「修」字寫成了「脩」

專欄作家馮睎乾在報章撰寫的一篇文章,批評大陸推行的簡化字。馮兄學富五車,鄙人敬仰甚久,可是他在文中提到《論語‧述而》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其中「脩」指「乾肉」,簡化後變成『修』,義為『修飾』,跟原義風馬牛不相及」,實有相榷之處,遂撰此文一說。
繼續閱讀 「修」和「脩」

「須」與「需」之別

312973
圖:段玉栽在《說文解字》的注解中,說明「須 」現在的意思,來自「䇓」字之通假

在現代漢語中,「須 」和「需」在意思上有別,「須 」含有「一定要」之意,跟英文的「must」接近;「需」則是「有所求」之意,跟跟英文的「need」接近。友人提到,「須 」和「需」古籍上意思並無差異,何解現在有異?他又認為,「須 」若已蘊含「一定要」,「必須」一詞的「必」字便顯得累贅。究竟「須 」和「需」本義是什麼?意思是否有別?如沒有,為何現在「須 」和「需」二字又會有別?

繼續閱讀 「須」與「需」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