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人文主義

人文主義與審議式民主

以下爲人文主義者第一次聚會時用的講稿:

人文主義的歷史

人文主義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詞語。要説明人文主義的重要性,我們需要明白人文主義的歷史和它所提出的是什麽問題。人文主義作爲一個完整的概念最早出現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時代,但這個人文主義與現時我們所說的人文主義有很大的分別。當時的人文主義,又稱意大利人文主義兼文藝復興是由Petratch(彼得拉克,文藝復興之父)等人帶起,政治科學之父馬基維利亦是當時的人文主義者之一。

因爲古羅馬、古希臘的經典重見天日,對受天主教教義主宰的歐洲世界提供了「新」的思想,但知識這個「市場」依然是由羅馬教廷所壟斷。現代書本上的“Index”,「目錄」,在當時的意思是教廷禁書名單(亞里士多德也禁書之一)。當時的知識分子想研習和閲讀由異教徒所寫的古羅馬、希臘書籍,甚至提倡它們的思想,尤其是在道德哲學領域上,他們就需要打破教廷禁忌,而他們所提出的是宗教可以與知識分離。(宗教并不是沒有嘗試反抗,文藝復興重地佛羅倫斯就發生過Savonarola焚書事件,史稱“Bonfire of the Vanities。)

學者所要做的是學習、傳播和討論世上各種知識和思想,在當時尤指古羅馬、古希臘的歷史和哲學。爲此,他們開始重視文法、詩歌、辯論(修辭學)、道德哲學和歷史;爲了普及知識和鼓勵閲讀,最重要的是出版社要賣書,用當地的語言寫作成爲潮流,寫作格式亦慢慢出現標準;上述這些就是我們現在所叫的人文學科。它們的出現很快的取代中世紀的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經院哲學是修道院研習和辯論某權威和教條經典對上帝的性質、旨意,人類應如何按照上帝的旨意生活有何看法,人文主義的道德哲學則涉及古羅馬、古希臘各種學問,包括天文、數學、醫學等,因爲當時的伊斯蘭世界保留了大量古羅馬、希臘古藉,當時的學者亦會吸收到中東的思想,代數,algerbra,就是阿拉伯語。

因此,就算意大利人文主義不直接提倡無神論或政教分離無神論興起要到達爾文,政教分離要到美國啓蒙時代,兩者均承接文藝復興的脈絡它的核心是尋找、製造、利用知識去反思各種問題,尤其是道德方面的問題。有這麽多思想、學派可以選擇,人文主義者會問怎樣才算活得有意義和德行是由什麽構成,而不是接受權威、宗教信仰所開出的方單,并自行去尋找答案。因爲這種思想,宗教的的影響力受到挑戰,就算意大利文藝復興因爲法國入侵意大利而中斷,但這股思潮流傳到歐洲,帶動整個歐洲的文藝復興,這股浪潮又會引發日後的啓蒙時代。

現代人文主義與審議式民主

因此人文主義并不是新奇的玩兒,古羅馬、希臘、中華、印度、米索不達米亞文明,現代的存在主義都有著類似的思想,都在問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會提出不同的答案,但很明顯,不是每個答案都是同樣有價值和值得重視的,有些答案,例如極端伊斯蘭主義,就是對人類社會有重大傷害的思想。

經歷過啓蒙時代、政教分離、科學革命、殖民主義、兩次大戰、冷戰,對很多問題我們已經有客觀的答案:要活得有意義,我們不需要跟從任何教條、教義或要求他人必須聽令的主義。世界多元并且遼闊,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上我們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追求自己認爲有意義的人生。換言之,衹要不製造傷害,任何人所做的事都可以是有價值的,尤其對他本人而言。

但這個自由選擇必須建築於社會的政治制度之上,在極權、神權國家你衹能跟隨政權的指令行事,無可能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意義。故此,現代的人文主義提倡嚴格的政教分離、法治、自由、民主和人權。衹有在這些制度的保護下我們才能自行尋找生命的意義,除此之外,教育、經濟發展與平等、科技進程等,亦會增加或減少選擇的範圍,生活水準的降低不會讓人活得快樂。故此,人文主義者有責任使社會和政策充分發揮它們應有的功能。

而衹要我們提及對他人的傷害,我們就不衹是在說個人的生活要如何,我們其實是在說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因此,行爲的利害對人文主義者來説必然是重要的問題,傳統意義上的道德—這樣好,這樣不好,權威說了就是就算是哲學也不足以解答這種問題。要明白某種行爲的利害,尤其對社會的影響,我們必須要藉助知識的力量,分析利和害是有什麽因素構成,如何趨利避害(經濟學)。故此,在討論問題時要做什麽,不應做什麽我們必須要用到科學方法和批判式思考。

舉幾個例子,古今中外的傳統道德價值觀都將婦女視爲男人的附屬品,社會亦因此對婦女作出種種限制。對此,我們就可以問題,社會或這些道學先生憑什麽認爲婦女不能享有男人所享有的同樣權利,憑什麽去阻礙婦女的自由選擇?婦女在體力上可能不如男人,那又代表什麽?假如要有差別對待,爲什麽不是根據個別情況而定,而是單是根據性別的不同就劃出不同的標準?爲什麽要因爲傳統道德而剝奪婦女的權利讓他們有自由選擇?

傳統道德認爲死刑是正義的刑罰,我們就需要問原因是什麽。數據顯示不到死刑對犯罪有任何阻嚇作用,廢除了死刑的國家犯罪率并不會特別高;假如要想死刑濫殺無辜,國家必須制定特別的制度,而1)特別制度會提高司法成本,這些成本可以放在其他更好的地方,例如教育;2)這些特別制度并不見得能防止濫殺無辜。沒有足夠的理由,社會爲什麽要根據傳統道德維持無效的死刑?

對於其他議題題我們也需要用上同樣的方法去問問題,對氣候轉變、核電、疫苗注射、環保、大麻合法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教育等等都需要用同樣的方法去想清楚,因爲以上種種都會影響到我們和社會的選擇,都會對不同人造成利和害。因此,人文主義者所說的民主不會是簡單的選舉民主:人數的多寡不影響事情正確與否,選舉民主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當權者自把自爲推行他的教條和指令。人文主義者所說的是審議式民主:要決定進行或禁止某件事,提倡者必須説明他的道理,并提上足夠和適當的理據。社會不能因爲某些人的不合理恐懼而放棄有效的疫苗注射。同理,我們也不能因爲某些人對核電的過度恐慌而放棄清潔和有效的能源生產方式。

人文主義者的政治不是想著誰當選誰要下臺,不是意氣之爭,更不是誰道德誰不道德;人文主義者的政治是社會的行爲會造成什麽影響,應作出什麽選擇。我們的政治是由科學、知識、反思做組成,提出任何結論前必須經過深思熟慮,因爲不當、片面的論證過程與結論會誤導群衆,有問題的社會心理會顛倒是非黑白,歷史上的人爲大災難或多或少都反映出社會心理的影響力。在追求福祉之前我們應防止損害的產生。

現在外國的人文主義者都在提倡無神論、科學知識和批判式思考,因爲在外國相對健全的民主制度下對社會最大的威脅是宗教迷信和保守主義。中華地區缺乏有組織宗教的傳統,宗教的影響力雖不如伊斯蘭、天主教、基督教那麽深遠,但華人依然相當迷信亦甚爲普遍,這種迷信對自己和他人都會造成損害:輕則被騙財騙色,重則燃燒香燭冥鏹,製造山火和加劇氣候轉變。

更重要的是,中華地區的政治制度普遍不重視自由和民主,尤其是審議式民主,就算已有選舉民主的臺灣,民衆的不合理恐懼亦經常左右政策。我認爲要改變這局面,社會必須要凝聚一股理性的力量,用知識和道理去帶導正面的變革。

智人快樂簡史

轉自主場博客。作者:TC Chow

新書 “Sapien: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爆紅,是出版業奇蹟。中文版《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和英文版《智人簡史》標題看來大相徑庭,其實更貼切 1

《人》不是一般的普及歷史書。在大歷史 (big history) 的框架下,年青史學新星 Yuval Noah Harari 超越傳統學科的界限,構建宏觀圖譜,打破迷思,探究「大問題」。

⋯⋯看來野心很大。但我保證,它很膚淺及一定引起爭議。

Harari 在以《人》為教材的網上課程 2 開宗明義,「這個課程描繪整個人類歷史的概要,由智人 (homo sapien) 二百多萬年前在非州東部出現開始,到可能正在帶領人類走上絕路的現代科技和政治革命⋯⋯ 你不但會看到一個清𥇦及籠統的寫照,更能解答一些基本的歷史問題,例如宗教、帝國、金錢是甚麼、資本主義經濟體怎樣運作,為何女性在大部份族群都被男性欺壓,現代人是否更快樂,人類的未來在廿一世紀之後有甚麼可能性?」

筆者向來對史書敬而遠之,但《人》讀來暢快,值得大力推薦。與其勉為其難地評論,不如借用 Harari 親撰的長文 “Were we happier in the stone age?” 和讀者分享他拷問「大問題」的進路 3

Screen Shot 2014-09-14 at 9.20.50

現代智人是否更快樂?

隨著個人主義冒起,快樂成為現代社會最高的價值。消費型經濟以提供快樂為最重要目的,追求快樂的權利已變為擁有快樂的權利,發展的硬道理亦要被快樂軟化:國民生產總值之外,亦要以指數計算幸福。可惜,沒有證據顯示,經濟發展和快樂有甚麼關係。

雖然快樂如此重要,郤絕少有學者研究,連提問也沒有。

Harari 顯然不同意「人類文明不可逆轉地從落後邁向先進」的樂觀歷史觀。他認為擁有強大技術和知識力量的現代人並不比祖先幸福。他所師承的 Jared Diamond 有說,令智人 (homo sapien) 能力飛躍的農業革命是「史上最大的錯誤」:祖先馴服小麥後反被它馴服,家禽帶來傳染病,身心被農活折磨至機能倒退,思想麻木;農業社會型成階級分化,促成剥削和鞏固父權。在由蘇美人的城邦到巴比倫帝國的發展過程中,女性失去了社會地位和經濟自由;歐州人雄霸全球,對各地土著來說絕非進步。

另一方面,不少人對過去有浪漫的幻想,對現代文明的個人主義、資本主義和消費主義作出最苛刻的批評。他們以為石器時代的採集者更健康、快樂和滿足,郤無視現代人壽命和夭折率的改善減少了很多人的痛若。

身為素食及同性戀者的 Harari 不為這些僵化教條所囿,但同情有更慎密思考的浪漫歷史觀。儘管家庭暴力、大規模的戰爭和饑荒正在不斷減少,是浪漫者不能無視的成就,但不要忘記數以百億計的動物在密集飼養工場曾受到殘暴傷害。而且,文明繁榮惠及全人類只是近代的事,會不會是霎那的光輝?過度消費造成的生態失衡是否未來大災難的前奏?

今天市場機制補替家庭友儕的支援,讓現代智人可以獨立生活,人際關係卻變得膚淺,亦失去了大草原祖先擁有的敏感觸覺和敏捷身手。市場提供無窮的消閒選擇,但我們已失去了專注力,更多選擇不會帶來更多幸福。

無庸置疑,人類文明的崛起並沒有帶來等同的快樂。

社會學家看到,當智人對快樂的預期由五千年前與鄰家的比較,變成今日對媒體不斷呈現的全球名人生活的仰望,就如在「享樂跑步機」上不斷掙扎,永遠觸摸不到快樂。演化生物學家認為,快樂只是化學反應造成的愉悅感,需要不斷剌激來保持。但演化而來的本能只對生存和生育有興趣,快樂只是哄騙的手段,任何經濟發展或政治改革都不會改變沒有永恆的快樂的殘酷現實。

雖然快樂不只是感覺,亦不應是人類追求的唯一目標,在資本主義洪流下,愉悅就是快樂的全部。現代智人的每一個空閒時刻,將會被愉悅填滿,這是仍帶著祖先基因的智人沒法應付的終極。未來智人唯一的出路是以智能超越演化。科學家推翻了「智能造物論」,人類卻必須以智能重新創造自已。

「擁有神的能力,但是不負青任、貪得無饜,而且連想要甚麼都不知道,天下至險,恐怕莫此為甚。」Harari 到此結束簡史,開展他下一個關於「永生、快樂、為神」的寫作計劃。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by Yuval Noah Harari

伸延閱讀

Screen Shot 2014-09-14 at 9.25.39

原文刋於蘋果日報 What we are reading,本文為加長版。


  1. 中英文譯本剛於九月四號出版,香港有售。 
  2. 網上課程:《人類大歷史:從野獸到扮演上帝》始自大學課程。Coursera 免費網上課程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本年度已開課。已登記的讀者可直接進入䤸影授課網頁。 
  3. Harari 個人綱頁的 Sapian 專頁有六個「大問題」的專題討論,包括《快樂》: 

人文主義和人文學科的分別

有人問道:「我在不同地方見到人文主義、人文學科兩個詞語,兩者到底有何分別?」

這是兩個不同,但又有一些關聯的概念,的確很容易讓人混淆。簡單一點解釋,如果用英語去表達,人文主義是humanism,而人文學科則是humanities。前者是對一種思想的概括,所以用到-ism,「主義」去形容;後者則是各種人文學科的總稱,而人文學科一般來説泛指哲學、藝術、歷史、文學等科目。在這一點上,人文主義和人文學科沒有交接點。

我們再來考慮它們的概念構成。人文主義的理念可以很複雜有可以很簡單,而人文主義者也可以各自作出稍微不同和側重點不一的演繹。爲了嘗試詳盡的解釋這個概念,我們分別用了《什麽是人文主義?》和《人文主義者信條》去說明它的核心意義。如果要簡單地說,人文主義就是要「提高人類社會的福祉,減少各種各樣的苦難,讓人類活得有意義」,而要達到這目的,我們需要用到大量知識,用知識去衡量各種事情的影響,繼而找出有效增加福祉的方法。也即是說,人文主義者重視科學,并將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融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

人文學科不是科學,因爲它們都不會應用科學方法去研究某些實際現象(歷史學有些不一同,它并不是不想用,而是因爲時空的限制而不能用上)。人文學科探討的課題不一,難以一下子完美地概括它們的核心概念。如果我可以過度的簡化它們,我們可以認爲人文學科所重視的問題大多是人類如何表現一些想法和情感,因此它們所關注的并不是自然或社會的某種現象,而是人類爲在什麽場合會因爲什麽原因表達一些想法和情感,而他人面對這些想法和情感時又會有什麽感受。

就算人文學科不是科學,這并不代表人文學科對人文主義者不重要,我們可以說科學和人文學科對我們的生命有不同的影響;前者是讓我們獲得知識,後者則能讓我們明白人性是什麽。人文主義者也會關心人類和各種生物的生老病死、喜怒哀樂。我們也知道快樂也有客觀和主觀之分(前者是,要得到快樂必須擁有什麽,後者則是偏好問題),每個人對生命會有不同的看法,人類和生命是多樣多元的。所以我們在科學之外也需要人文學科去幫助我們思考、理解和反映人類的情感和靈性,而不是單純的用冰冷的準則去看世界。

因此,雖然人文主義者的目標并不是推廣人文學科,但我們也會鼓勵它們正面的發展;如果人文學者能學點科學那當然是更好了。缺少了科學我們就不能正確的思考事實,過分的側重人類的情感,就很容易會讓情緒和恐懼衝昏頭腦,因而形成不可挽回的重大錯誤。

再換個方法總結,人文主義是要讓社會去除迷信、不必要的恐懼和不合理的傳統,不再接受它們的束縛,使不同個人或是社會整體能充分的展示他們的能力和多樣性,并從中實現生命的意義。

E.O. Wilson 給我們的信

轉自Green Cosmos, 作者:TC Chow

Photo by Beth Maynor

專程到台灣學學文創志業參觀攝影大師杉本博司的《時光‧淬鍊‧影像》展覽。

鎮場作品是〈放電場〉,一幅巨型銀鹽攝影複印片,紀錄了高壓靜電通過底片釋放,產生如山脈河道的分形圖案,以重現雷電來表述宇宙和生命起源,展開藝術家「追溯人類精神史」的第一個環節――科學。大師在《藝術的起源》書中憶述,〈放電場〉創作過程中,曾以反覆的觀察和實驗降伏了心中的怪物,但內心仍留有晦暗,讀來和科學探索無異。

Screen Shot 2014-08-17 at 10.41.21

「藝術與科學本同源」,杉本博司在場刋上開宗明義地說,藝術家自古擁有解釋不可思議的技術,如達文西,十九世紀後才開始分家。在新書《給青年科學家的信Letters to a Young Scientist》大科學家及人文主義者 E.O. Wilson 亦不謀而合,認為科學家和藝術家在探索階段都是詩人,以熱情和盼望激發對題材的偏好,從求真中得到樂趣,發展出科學思維的原型。

E.O. Wilson 以廿封《信》熱心分享的科學殿堂奧妙,對大眾來說固然是神話,但科學的本身,更是「屋裡的大象」,知識人也多無視或誤解。在一段提倡科學教育的短片,明星物理教授 Brian Greene 慨嘆,

很多人將科學誤作考試後就可忘記的學科。對我來說,科學是一種生活方式、思考方法、觀點,是一種和世界齧合的方式,讓人能運用理性思考及邏輯推理來明白對錯,看清周遭事物的真相。

科學不但不只是「另一個學科」,科學方法更是理解宇宙萬物的唯一途徑。雖然它並不完美,人類藉著它累積知識至今,另無它法。在第十五封信裡,E.O. Wilson 質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的基礎之間真的存在很大的差異嗎?」如果藝術和科學也同出一源,而宇宙現實只有一個,E.O. Wilson 挻身倡議的人文主義的信條之一就是「邏輯思考與科學方法是思考道德問題、自然與社會現象的最好方法。

可惜,在香港傳統學制之下,理科生才讀科學,文科生以為數理基礎不全就終生無緣。很多意見領䄂、決策人因此缺乏對科學和科學方法的認識,甚至以不懂數理為榮,更有以意識形態為本的論者將科學與科學主義霸權、功利理性、唯物主義等等以徧蓋全地混為一談。

大學即將開課,還記得那時選科是興奮無比的盛宴,往往眼闊肚窄,但吞下的自然科學盡身受用,因為它能點滴地累積,回報巨額複利。成年人在優質科普書及網上內容源源不絕的今天亦無籍口對科學無知,數學更不是問題。身為昆蟲學天才學者的 E.O. Wilson 在第二封信就鼓勵學生不要擔心數學。他自已是「數盲」,成為教授後才在哈佛和一年級生一起修微積分課,而且智商只有 123。他甚至說,太聰明的科學家反而不夠定力做重覆沉悶的研究工作,成就不一定比同事高。

當你環視廿一世紀給我們的機會和挑戰,由干細胞、納米科技,到太空旅行、核子擴散,到一切將會對生活帶來嚴峻衝擊的新事物,你會發現它們全都源自科學。如果大眾不願和科學思維齧合,就幾乎不可能達成有根據的決定。因此,為了大家都能真正參與生活文化的發展,及開展地球廿一世紀何去何從的對話,我們必須有同一程度的科學語言水平。

Brian Greene 短片的結語,比 E.O. Wilson 更語重心長。給年輕人的廿封《信》當中,有數篇以生動的孩提趣事、田野考察、進擊學術「聖杯」等科學生涯精彩片段演譯的科學真義、倫理、普世性命題,每一位現代公民都應該深讀。

文:tc,原文刋於蘋果日報 “What we are reading”

意猶未盡:

再説什麽是人文主義

之前介紹過一次什麽是人文主義,這個概念在華人社會依然是比較陌生。其實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會用上人文主義的思想,如果要用一句話總結,它就是:用道理和證據去思考一切問題,細心衡量一些想法和行爲會產生什麽影響,盡可能去做一些對自己和他人都有益之事,并將損害減到最少。

很多人無法接受對錯應根據事實而定,假如有新證據指出想法有問題就應該改變想法這一原則,或者是跟他們的背景、教育有關,接受了某種意思形態的灌輸,例如宗教教條,又或者事實和證據衝擊了他們的世界觀,爲他們帶來恐懼和不安。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中,他們要如何想是他們自己的事,但如果大多數人都不能接受現實,要用他們不切實際的想法去決定政策,這就會對其他人造成很大的傷害。

下列由英國人文主義者協會製作的短片或者可以更簡單的説明一些問題和人文主義的重要性。

怎樣衡量對錯?

如何知道什麽是真實?

什麽是生命的意義?

怎樣面對死亡?

科學中沒有「科學主義」

science_mysteries_01_0111-md

社會普遍對科學方法有很多誤解。因爲不明白科學所説的問題而心生畏懼和不信任,所以形成一種觀念認爲「科學非常自大」,以爲科學說它能「解答一切問題」,然後稱之爲「科學主義」。於是,凡是科學家提出某樣科學理論,不明白科學的人就可以用「科學主義」去否定他,所以就聽不到科學家所提出的證據和事實。這種概念在社會蔓延,結果將會是事實和證據都不被重視,所有爭論都衹會圍繞「對土地的關心」、「人情味」、「道德價值」、「處事態度」等等情感元素。說到底,這樣子提出某種立場衹不過爲了讓自己心裏好受,讓恐懼衝昏理智而已。

科學并不會說它能解答一切問題,事實上,如果非常極端的去想,科學甚至不會說它解答了任何問題,因爲科學方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去證明什麽是錯,而不是什麽是對。科學家的思想過程是這樣:現在有人提出一個主意,我接不接納這個主意取決于這個論述中有沒有矛盾之處,我能不能用事實推翻它;如果用盡我所知的現實都不能推翻它,在發現更多證據之前,我可以暫時說這個主意并沒有錯。

因此,科學所提出的任何結論在概念上都衹是階段性和暫時性。如果有人能提出證據推翻一個結論,科學就會接受新的結論。今天一位反轉基因食物運動者出來説明他因爲科學證據而改變立場,就是上述科學方法的最佳演繹。這原則適用於所有科學理論,牛頓的引力論被愛恩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所推翻,就是因爲科學家願意讓新發現改變他們的立場,因爲科學中沒有不變的真理。

但科學家會稱一些現象爲事實,例如物種的進化。這并不代表科學家「信奉」進化是真理,而是在現實中我們找不到任何證據去推翻進化論。另外,進化論所提出的預測一次又一次的應驗,并且能合理地接受衆多物種形成和生物變化的原因。經過多種嚴格測試都不能推翻進化這個主意,科學界就會稱呼它爲理論,而理論在科學中是具有最權威的地位,比定律、定理、原則還要崇高。

社會對科學有誤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對理論這詞有歧義。普遍來説,理論這個詞帶有想法、估計的意思;一個人說「這是我的理論」,他其實是說「我對某事情有一個想法」。與之相反,科學家說理論,他們其實是在說「我們找不到任何證據推翻這個論述,而且論述有很强的預測能力,所以我們考慮科學問題是會將它看成是事實,除非有人能提出反證」。這道理適用於世界所有問題,因爲除了這方法以外,我們沒有更有效的方法。單是在腦袋裏面推想,不去看現實世界和找事實驗證,這就是空想,它并不是尋找知識的好方法。

將科學方法應用一些具爭議性的問題上,例如福島事故產生輻射對附近居民的健康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我們就可以看出正反方面何者更爲準確。反核的人有沒有提出能爲科學方法所接納的證據和數據?有沒有引用專家和國際學術報告?有沒有嚴格的測試和實驗去證明他們的論述爲事實支持?還是衹能用「陰謀論」去說所有國際機構和學術界都不能信任,就反核者提出的論説就必然正確?以目前的情況看,他們全都沒有通過科學方法的測試。

反之,支持核能的人會承認輻射的確是大問題,衹不過沒有反核人士所說的那麽誇張,也不需要爲此恐慌,因爲現實中有方法應對。他們會大量引用學術報告和國際公認可靠的數據,多國專家也説明最大的健康問題是來自心理而非生理,福島附近的輻射量不比其他地方的自然背景輻射爲高。福島海水受到輻射污染,當局就可以制定監控措施去控制風險。風險在任何場合都會以一定概率出現,要有效的管理它,除了明白是什麽因素讓風險出現之外,別無更好的方法。不明白事實就不能有效的管理風險,這也是一個科學事實。

現代生活中幾乎所有事情都跟科學有關,我難以想象放棄科學會產生什麽樣的災難。那些批評「科學主義」的人又願不願意放棄使用科學所帶來的一切發明和便利?假如我們到他們家裏沒收一切科學所帶來的產品,我相信他們很快就會知道科學的重要性。與其莫名其妙的恐懼,不如去學明白科學方法是什麽一回事,衹要明白科學和根據事實改變立場,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像上面提到那位反轉基因運動者一樣,改變看法之餘更會提出一些對人類社會有實際貢獻的提議來。

什麽是人文主義?

要解釋什麽是人文主義並不容易。又或者可以說,整個想法其實很容易理解,但難以簡單的用一兩句去完整的表達它的意思。

一般所謂的主義,尤其是十九、二十世紀這個時段所形成的,是指由一連串的相關思想而形成的一套意識形態,信奉這些主義的人會根據意識形態去進行某些行爲。資本主義是以自由市場爲中心思想,認爲衹有透過市場來決定供需才能爲社會帶來最大的利益,相信資本主義的一般都認爲市場是萬能,所有政策都不能違反市場規則。共產主義則相反,它以馬克思的歷史觀和階級觀爲中心,認爲一切問題都是階級不平等的問題,衹要最貧困的階級獲得政治權力,他們才會從階級角度出發平均財富和資本,形成平等的社會。

也就是說,一般想到主義時,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這套意識形態要求的是什麽樣的行爲,這就是所謂的價值觀。做出有違這套價值觀所要求的行爲的,就不能視爲該主義的信奉者:資本主義者必須擁護市場,共產主義者必須擁護階級,消滅資本。所以對一般人來説,意識形態決定信奉者做什麽,想什麽,不做什麽,不想什麽:意識形態就是道德教條,必須要遵守,不遵守的就是不道德。

人文主義跟這些意識形態有相似之處,它依然是一套由一連串的相關思想而形成的一套想法,但我們不會將它視爲一套等同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或宗教的意識形態,因爲它不要求他人遵從一套必然的道德和思想準則。人文主義的中心思想是要盡可能提高人類社會的福祉,減少各種各樣的苦難,和讓人類活得有意義。但跟上述主義不一樣,它不提供一套既定答案;它的重點在於面對人類社會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假設衹要跟從某種想法,一切都變得美滿。世界是非常複雜,如果衹是盲從某些思想,認爲這些思想必然能夠解決所有問題,這種想法往往會引起大災難。不管是宗教或是其他意識形態,它們都假設自己的解釋和論述必然是正確無誤,這種想法就是漠視世界的複雜性,不去真正的認識事實,用幻想和無知去處理現實世界的問題,哪有不引起大災難之理?

因此,人文主義這個想法要求我們質疑既定答案的真確性,它是要我們去問問題:我們到底要如何提高人類社會的福祉,減少各種各樣的苦難?人類要如何活得有意義?這些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我們又怎樣知道?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大量知識和一套客觀、可以驗證的思考方法科學和理性思維。科學所提供的答案並不是絕對,新的證據可以推翻已有的結論,但這並不是代表科學就是不確定,或者跟其他非科學的想法有同等地位,都是「理論」。科學是一套不斷自我更正、更新的知識整理系統;它有時會出錯並不代表科學方法不對,很多時候這些「錯誤」是來自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而因爲我們認識到這個局限,所以科學界會不斷找方法克服它,以找出更正確的答案。

環繞「提高人類社會的福祉,減少各種各樣的苦難,讓人類活得有意義」這個主題,我們可以爲人文主義概括出三大原則:

  1. 理性的想清楚問題,尤其是影響到社會各範疇的問題;
  2. 質疑所有事物,不盲從附和,不盲目接受任何既定立場,包括自己的,不論這些立場聽起來有多好;
  3. 追求知識,根據知識、邏輯、證據去作出結論,如要使用這結論去回應現實的問題,必須想清楚成本收益、影響和風險。

爲了讓初次接觸人文主義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應用這些原則,我們總結出九條信條,請參考《人文主義者信條》一章。這些信條,跟宗教的教條不一樣,它們不是要求做什麽或不做什麽的「道德要求」,而是一些很幫助思考現實的基本方法。如果他人不遵守,人文主義者不會譴責他不道德、認爲他罪大惡極或是爲他加上標籤:我們會選擇辯論和舉列事實去明辨是非,希望更多人可以理想的想問題。

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人文主義,請參考《阿姆斯特丹宣言》、英國人文主義者協會美國人文主義者協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