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基督教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五) — 多馬福音與諾斯底主義,Q來源假說

上一篇文章中,簡單介紹了拿戈瑪第經集和多馬福音的基本資料。而在這篇文章中,將會繼續介紹多馬福音的內容,以及為何多馬福音受到聖經學界的高度重視。

多馬福音 – 與對觀福音的比較

如上一篇文章所說,多馬福音除了開首的一句極簡短的介紹後,餘下的內容就是114句耶穌的話語。那麼它到底為甚麼是一本「福音」-宣揚救恩的著作?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要看看多馬福音中的第一句記載就清楚明瞭了。多馬福音第一句是如此記載:

1. And he (Jesus) said, “Whoever discov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sayings will not taste death."

1. 他(耶穌)說:「任何發現這些話的意思的人,都不會嚐到死味。」

多馬福音中的耶穌開宗明義就說,救恩的獲得,並不是通過信仰或行動,而是透過了解耶穌帶給世界的訊息。真正的基督徒要做的,不是真心信仰耶穌的死而復活,亦不是跟從上帝的指示和規範去生活,而是盡自己所能,去了解耶穌帶給世界的秘密信息。在多馬福音中,完全沒有記載耶穌的受難,更沒有記載耶穌的復活,如果你只看多馬福音,你根本就不會知道耶穌是如何死的(甚至不知道耶穌到底有沒有死),耶穌的死而復活對多馬福音的作者來說,要麼他不相信,要麼他認為這與救恩無關。

第一句之後,多馬福音就陸續記載耶穌的話語,這些話語根據它們與對觀福音的關係,大約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觀福音中也有相類似的記載,舉例來說,多馬福音的第107句是如此記載(數字為後人所加):

107.  Jesus said, “The Kingdom is like a shepherd who had a hundred sheep. One of them, the largest, went astray. He left the ninety-nine sheep and looked for that one until he found it. When he had gone to such trouble, he said to the sheep, ‘I care for you more than the ninety nine.'"

107. 耶穌說:「天國就像是一個有百隻羊的牧羊人。其中最大的一隻羊走失了,他丟下其他九十九隻羊去找那一隻羊,直到找到為止。在費盡辛苦之後,他對這隻羊說:『我愛你勝過那九十九隻羊。』」

jesus-the-good-shepherd-752723-1920x1080.jpg

這個牧羊人尋找迷失羔羊的故事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有類似的記載:

What do you think? If a man has a hundred sheep, and one of them has gone astray, does he not leave the ninety-nine on the mountains and go in search of the one that went astray? And if he finds it, truly, I say to you, he rejoices over it more than over the ninety-nine that never went astray. (Matt 18:12-13)

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麼。若是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 。(太 18:12-13)

又例如多馬福音的第54句是如此記載:

54. Jesus said, “Blessed are the poor, for you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54. 耶穌說:「貧困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你們的。」

這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有類似的記載:

And he lifted up his eyes on his disciples, and said: “Blessed are you poor, for yours is the kingdom of God.(Luke 6:20)

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路6:20)

多馬福音中第二類話語的特徵是,句子的一開始聽來有點像對觀福音內的話語,但到某個階段就會出現轉折,變成與對觀福音不同的話語。例如多馬福音的第2句是如此記載:

2. Jesus said, “Let him who seeks continue seeking until he finds. When he finds, he will become troubled. When he becomes troubled, he will be astonished, and he will rule over the All."

2. 耶穌說:「讓追尋者不停追尋,直到找到為止。當他找到,他將要受困擾。當他受困擾,他就會驚奇,然後他就會統治一切。」

這句開首的「追尋」和「找到」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有類似的記載:

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you; seek,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it will be opened to you. (Matt 7: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7:7)

但多馬福音延續了在對觀福音中的話語,賦與了這句說話一個全新的脈絡,意思上也變得非常不同。

多馬福音中的第三類話語,就是一些在對觀福音中完全沒有記載的話語。例如多馬福音的第29句是如此記載:

29. Jesus said, “If the flesh came into being because of spirit, it is a wonder. But if spirit came into being because of the body, it is a wonder of wonders. Indeed, I am amazed at how this great wealth has made its home in this poverty."

29. 耶穌說:「若肉體因著靈而生,這是一件奇蹟,但若靈因著肉體而生,這是奇蹟中的奇蹟。這麼貴重的財富能在這樣的貧困之中安居,實在讓我驚奇。」

又例如多馬福音的第42句是如此記載:

42.  Jesus said, “Become passers-by."

42. 耶穌說:「要成為過客。」

這些話語對於習慣閱讀聖經四福音,但沒有接其他關於耶穌的著作的人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不過其中一種理解多馬福音的方法,就是以諾斯底主義的角度加以詮譯。

多馬福音與諾斯底主義

若各位看倌最少是由本系列第三篇開始收看的話,以下的事實可能會令大家以為本人在耍弄你們:現代聖經學界愈來愈傾向認為,多馬福音並不是典型的諾斯底主義著作!在整本多馬福音中,並沒有諾斯底主義著作典型的複雜創世故事,多馬福音中只有相對簡單的概念,例如「天國」和「天父」,學界近年愈來愈傾向認為,多馬是一本「原始諾斯底主義」的著作,並傾向不再以典型諾斯底主義的背景去詮譯多馬福音。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我們擁有的多馬福音,是與其他很多典型諾斯底主義一起,被有心人收藏起來,對於這些人來說,多馬福音就是一本諾斯底主義著作。如果以理解這些人的想法為出發點,那我們以諾斯底主義背景去詮譯多馬福音,也就有其意義,而這篇文章也會以這個角度出發。(若要重溫諾斯底主義的一般概念,可看這一篇文章。)

根據諾斯底主義,本來位於天堂的某位神靈因故而被囚困在人類的肉身中,而所謂的救恩就是透過了解這件事而重新回歸神性的世界。多馬福音對此有不少記載,例如第49句:

49. Jesus said, “Blessed are the solitary and elect, for you will find the Kingdom. For you are from it, and to it you will return."

49. 耶穌說:「孤獨而又被揀選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會找到天國,你們是從天國而來,你們也會重回哪裏。」

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裡都有神性在內,更不是所有有神性在內的人都能獲得這個知識,所以在神性在內而又了解自己真正身分的人就像他是被揀選的,而且身邊多數人都不了解自己的身分,所以他也是孤獨的,而他就可以回到天國,因為他本來就來自天國。

Jesus_ascending_to_heaven.jpg

又例如上面曾經提及的第2句,「讓追尋者不停追尋,直到找到為止。」。在找甚麼呢?當然是在尋找「真理」,但當他找到自己一直生活的世界原來只是一個牢獄,他就會受困擾,而他發現自己真正的身分原來是神性的一分子時,他就會驚奇,這時候他有了回歸神性世界的知識。

這個神聖的知識是如此的珍貴,值得我們放棄一切去追尋,例如上面提及的第107句,有關牧羊人尋羊的故事中,雖然故事幾乎與對觀福音中的完全相同,但實際上他們代表的意思是差天共地。對觀福音中的牧羊人代表的是耶穌,走失的羊代表的是犯罪的人,故事的意思是耶穌來是為了尋找罪人並讓他們悔改;但在多馬福音中,若你仔細對比,會發現多馬福音有一句看似細小但實際是關鍵的不同:多馬福音中迷失的羊,是最大的。這裡迷失的羊代表的不是罪人,而是救恩,是獲得救恩的知識,而牧羊人代表的是我們,我們為了尋找獲得救恩的知識,甚至值得放棄自己擁有的其他九十九隻羊。

因為這個世界是囚困神性的地方,其中一個正常的推論就是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以致我們的肉身,都是邪惡的。多馬福音告訴我們,放棄自己的肉身,是得到救續的必要步驟,福音中有多句話語都與此有關。例如第37句如此記載:

37.His disciples said, “When will You become revealed to us and when shall we see You?" Jesus said, “When you disrobe without being ashamed and take up your garments and place them under your feet like little children and tread on them, then [will you see] the Son of the Living One, and you will not be afraid"

37. 他的門徒說:「你甚麽時候向我們顯現?甚麽時候我們才可以看見你?」耶穌說:「當你們脫去衣服而不羞愧,又好像小孩子般將衣服放在腳前並踐踏,然後你們就會看見永活者的兒子,你們也不會害怕。」

這裡耶穌的意見當然不是真的叫門徒脫去衣服,而是以衣服比喻我們的肉身,唯有我們可以完全放棄自己的肉身,甚至可以毫不留戀地加以踐踏,我們才可以真正看見耶穌的真身並了解他帶來的訊息。在這句說話中,「永活者的兒子」(Son of the Living One)指的就是耶穌,而「永活者」的身份,為了保持文章簡潔,不會過份繁複描述諾斯底神話的仔細結構,所以大家可以將之理解為「上帝」或神性世界中的神靈就行。

上面曾經提及的第29句,耶穌說「這麼貴重的財富能在這樣的貧困之中安居,實在讓我驚奇。」,這麼貴重的財富指的是神性的靈,而貧困代表指的是我們的肉體或這個世界,因為神性被困在肉體之中,而許多帶著神性的人居然安於在這個多災多難的邪惡世界生活而不思脫離,實在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多馬福音與Q來源假說

多馬福音在學界有非常大的影響,比起其他諾斯底主義著作更高,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記錄了很多耶穌的說話,對重組歷史上耶穌的生平和耶穌宣傳的宗教觀有非常大的幫助。這內裡可以說的事情很多,將來有機會再跟大家談談,在這裡我想說另一個多馬福音能影響學界的原因。

在四福音剛開始受到正統基督教會推崇的時候,基督徒就已經發現,四福音中的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們有時會記錄相同的故事,有時候甚至一整段的文字都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比對,互相參考,互相印證,因此它們亦被稱為「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

the%20four%20apostles.jpg

在聖經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三部福音中,馬可福音是第一部完成的福音(而不是天主教會通常宣稱馬太福音),而且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寫作過程中,都參考了馬可福音,三部福音中相同的故事也是因此而來。但單單這個「馬可居先論」(Marcan priority)並不能解釋對觀福音中所有相同的地方,因為有部分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共同內容,並未出現在馬可福音中,因此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不可能從馬可福音中獲得這些內容。那到底那些內容是從哪裡來呢?

一個比較簡單的答案是: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的作者,參考了對方的福音。但基於一些比較複雜的原因,學者相當有理由相信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互相獨立成書的,一個作者並未參考另一位作者的作品。所以學界又提出了一個假說: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都參考了另一本已散佚的早期基督教著作,這份假想的基督教著作,學界一般稱為「Q來源」,名稱源自德文「Quelle」,意思就是「來源」。根據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共同內容,可以推斷「Q」是一份很特別的資料,它的內容只包括耶穌的說話(例如登山寶訓),而且並沒有耶穌受難的內容。

fig-12-1

並不是所有聖經學者都同意這份Q來源的存在的。在發現多馬福音前,學界其中一個反對Q來源存在的理由,是當時存在的早期基督教文獻中,並沒有任何一份文獻完全沒有記載耶穌的生平和受難,只記載耶穌言語的。耶穌的言語並非不重要,但耶穌施行的奇蹟和其受難的經過一直都是基督教的核心,缺少這些記載的基督教文獻是難以想像的。但當多馬福音出土後,多馬福音的內容完全符合Q來源的特徵,就令Q來源的可信性增加了不少。

那麼多馬福音有可能就是Q來源嗎?答案是否定的,多馬福音不可能是Q來源,最少我們手上的版本不可能是,原因有二。第一,一些Q來源應該有的內容,多馬福音並沒有記載;第二,即使多馬福音有記載的內容,多馬福音中的寫法都與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寫法有不同。

下一篇文章將會介紹另一本近代才重新發現的諾斯底主義著作 – 以出賣耶穌的門徒猶大為主角的猶大福音。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四) — 拿戈瑪第經集、多馬福音、耶穌的雙生兄弟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三)

在上一篇文章中,簡單介紹了諾斯底主義一般擁有的世界觀。而在這篇文章中,將會開始介紹諾斯底主義之中至今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 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並會重點介紹當中最重要,甚至可以說是顛覆了整個耶穌生平研究和聖經研究的發現,被一些聖經研究學者稱為「第五福音」的多馬福音(Gospel of Thomas)。

拿戈瑪第經集的發現過程

拿戈瑪第經集於1945年在埃及的拿戈瑪第(Nag Hammadi)地區發現,整個發現也因此而命名。拿戈瑪第經集的發現過程頗為傳奇。

image.png

拿戈瑪第的位置

在1945年的12月,農夫穆罕默德.阿里(不是剛逝世的拳王阿里)和他的兄弟在Jabal al-Ṭārif的山洞附近挖掘種植用的肥料,無意間在山洞中發現了一個密封的陶罐。一開始他們害怕內裡住著邪惡的精靈,所以不敢打開那個陶罐,但他們後來又想,那個陶罐內可能藏著金子,所以就合力把陶罐打開。打開陶罐後,沒有精靈,也沒有金子,內裡只有一疊疊的紙莎草。這些紙莎草的價值實際上比金子還珍貴,因為它們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角 — 拿戈瑪第經集。於是阿里和他的兄弟就把這些紙莎草帶回家,就在那一晚,他們的母親用了數張紙莎草來生火煮飯,這大概是最豪氣的一餐吧?

有關農夫阿里的故事還沒有完結,事實總比故事還要精彩。原來阿里涉及了一單「家族血仇」之中:原來阿里的父親是給另一個家族的人謀殺的,根據當地的傳統,阿里他們需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為父親報仇,於是他們便設局謀殺了自己的殺父仇人,並據說挖出了仇人的心臟並當場吃下。阿里知道他們遲早會被警察找上門,而他也知道家中那些紙莎草賣給古董商人應該也值幾個錢,若被警察搜查出來就很可能被沒收(假公濟私這東西全世界都存在),於是阿里就把那些紙莎草卷,交給了當地的一個科普特基督教會的牧師。

世事如棋,這個牧師的姻親是一名教師,他看到了這紙莎草卷後,知道這是古卷的年代非常久遠,價值連城,所以他把這些紙莎草卷陸續賣給了開羅的歷史博物館。全世界的聖經研究學者和歷史學家很快就收到了這個新發現的消息,也陸續去到開羅看看這個新發現。當這些人仔細閱讀了紙莎草卷後,就知道這是繼死海古卷後,二十世紀最大的宗教考古發現。這些被稱為《拿戈瑪第經集》的紙莎草卷,是由諾斯底主義的教徒所編寫,整理並收藏的經典。

《拿戈瑪第經集》就像聖經一樣,其實並不是一本書,而是自多本書組合而成的集合。《拿戈瑪第經集》中共有52本獨立的書,當中包括一些我們從早期正統基督教教父所寫的文章中有記錄,但早已散佚超過1500年的經書,在《拿戈瑪第經集》發現之前,很多本書大家都只知其名而不知內容。根據這些書,我們就可以判斷那些早期正統基督教教父所寫的內容到底有多少真確性,有什麼地方有偏頗等。

image

《拿戈瑪第經集》中的《彼得啟示錄》

考古學家為這些經卷斷代時,斷定他們必定是四世紀或之前已經結集成書,因為在把這些紙莎草卷綁成書的繩子上發現了日期,日期是公元四世紀。而這些經書的寫作時間也當然比四世紀來得要早,部分經書的寫作日期可以追溯至公元二世紀中期甚至早期,屬於非常早期的基督教著作。

為什麼會有人把這些經卷收藏起來?學者提出了一個假說:經集被發現的地點,是古代一個教會的附近。公元四世紀是現代版本聖經的形成時期,當時屬於正統基督教的阿歷山大主教下了一道命令,正式開始規管埃及的教徒使用什麼經書。而當地屬於諾斯底主義的教徒為了保護他們的經典,就把這些經典藏了起來,期望有朝一日諾斯底主義重振雄風後,就可以令這些經典重見天日。不過歷史自有它的主意,諾斯底主義並沒有恢復過來,而這些經典亦被人遺忘了差不多一千五百年,直至近代才再次被發現,震驚整個學界。

如前所述,《拿戈瑪第經集》共由52本經書組成,當中甚至包括柏拉圖的《理想國》,若要全部詳細介紹,每本經書都足以寫出一本書了,所以在這裡我只打算簡單介紹一下當中最著名,亦引起學界爭論最多的《多馬福音》。

多馬福音 – 基督教的《論語》

說起「福音」二字,絕大部分教徒和非教徒都會想起聖經中的四本福音,它們的內容結構,基本上都是記載了耶穌在傳教時的各種教導,施行過的各種奇蹟,耶穌和門徒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法,耶穌的受審,被釘十字架,死亡和復活等。在絕大部分人的眼中,「福音」就是記錄耶穌各種事蹟的經書。不過「福音」正如它的中文名稱,意思其實是「好消息」而不是「生平」,所以實際上以任何形式記載耶穌帶來救恩的經書,都可以稱為「福音」,而《多馬福音》就是其中一本。

image

《拿戈瑪第經集》中的《多馬福音》開首

《多馬福音》除了開首一句極為簡短的導言外,餘下的部分就由114句耶穌的說話或與門徒的對答組成,大部分句子都是由「耶穌說」作為開頭。《多馬福音》沒有記戴耶穌的出生,沒有記載耶穌施行過任何奇蹟,沒有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死亡和復活,就只記載了耶穌114句教導。這種編寫方式,極像我們中國的《論語》,基本只記載了孔子的各種教導,而沒有記載言語背後的故事背景。

image

俄克喜林庫斯的位置

我們在拿戈瑪第發現的多馬福音是由科普特文,一種古埃及文字所寫成的。不過聖經學者普遍認為,《多馬福音》原本是以希臘文寫成的,因為在1896年,在同樣位於埃及的俄克喜林庫斯(Oxyrhynchus),考古學家在那裡的古代垃圾堆中發現了大量羅馬時代晚期的紙莎草書,其中就有以希臘文寫成的多馬福音殘篇,當時學界並不知道這些殘篇來自哪本福音,直至《拿戈瑪第經集》的出土,考古學家才很快意識到這些殘卷就是來自多馬福音。

image

俄克喜林庫斯紙莎草卷的《多馬福音》殘卷

《多馬福音》的名字來自這本福音的開首,由於一般大眾(包括筆者)都不懂得看科普特文,所以在本篇文章中的任何引用,都會以英譯和中譯並行,盡量在保留原文特色和容易理解間作平衡。《多馬福音》的開首是如此記載的:

These are the secret sayings that the living Jesus spoke and Didymos Judas Thomas recorded.

這是活著的耶穌所說的秘密話語,並由迪迪摩斯•猶大•多馬所記錄。

這本福音與聖經中的四福音書不同,四福音書的作者都沒有明確指出自己的身份,他們都是匿名寫作的,但多馬福音的開首就著明了作者的身份,或著明了作者想別人以為他的身分。

多馬是誰?早期基督教會的傳說

這個迪迪摩斯•猶大•多馬到底是誰?根據字源看,「Didymos」源自希臘文,「Thomas」源自亞蘭文(耶穌時代猶太地區的主要語言)或敘利亞文,兩個字的意思都是「雙生兒」,所以迪迪摩斯•猶大•多馬很可能是一位叫猶大的人,而他是某人的雙生兒。在早期的基督教會的傳統中,耶穌有四名兄弟,分別為雅各,約西,猶大和西滿(馬可福音6:3),而這位耶穌的兄弟猶大,在敘利亞教會的傳統中,正正就是耶穌的雙生兄弟。在另一本與諾斯底主義有關的經典《多馬行傳》(Act of Thomas)中,有一個與耶穌和多馬是雙生子有關的故事。

image

使徒多馬

在該故事中,使徒多馬受到復活的耶穌指示,到印度傳福音。多馬到達印度後,遇到了一個貴族的婚禮,這個貴族邀請了多馬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但多馬知道,性愛對人的救續是有害的,人應該努力保持自己的貞潔,就算是夫妻之間也不應該進行性愛,於是多馬就在一對新人進入新房前勸說他們不要洞房,要盡力保持自己的聖潔。

當然,這對正愛得熱情如火的新人又怎會把多馬的勸說聽得進耳,他們在多馬離開後就馬上進入新房了。他們一進入新房後,卻赫然發現多馬就坐在一對新人準備的床上,而這個多馬又再次勸說兩位新人要保持貞潔。不過今次這個人的說服力居然大大提高了,終於勸說到這對新人在新婚當晚也保持各自的貞潔。原來這個人其實不是多馬,而是與多馬有相同面相的雙生子,在天堂下來的聖子耶穌本人,完成兄弟耶穌未成完成的傳教任務。在這個故事中,作者運用了多馬和耶穌是雙生子所以面相相同的概念。

在下一篇文章中,將會正式開始介紹多馬福音的內容,以及它在學界受到高度重視的各種原因。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3) – 諾斯底主義緒論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2)

在上一篇文章中,簡單介紹了馬西安主義的神學思想,他們相信宇宙中有兩個上帝,一個是舊約中殘暴的上帝,另一個是派遣耶穌來拯救世人的上帝;而且他們相信耶穌並不真的是人,他只是一個幻影,好像存在在這個世界但實際上並不存在在這個世界。雖然馬西安主義與伊便尼派相比,與正統基督教有著更多的不同,不過這兩派與正統基督教依然在一個關鍵的神學觀點上一致:他們都認為,基督教中所謂的救贖,都是源自耶穌的死亡和復活。但在本篇中,將會介紹一類異端,而他們相信,人類的救贖,與耶穌的死亡和復活完全無關,而這一類異端,我們統稱為「諾斯底主義」。

諾斯底主義 – 名稱及史料

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其實不是一個單一的教派,而是現代宗教學者對多個擁有相似世界觀和神學觀的教派的統稱。諾斯底主義的名稱,源自希臘文「γνῶσις – gnōsis」,意即「知識」,因為諾斯底主義的教派強調人類救贖的來源,並不是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而是獲得得救的「知識」。

在十九世紀之前,與伊便尼派和馬西安派一樣,諾斯底主義並沒有留下任何著作,我們對諾斯底主義中各個教派的認識,都是來自早期正統基督教教父對諾斯底主義的引用和評擊所重組而成的。但對現代宗教研究學者來說非常幸運的是,在十九世紀開始,我們在埃及各個地區,陸續發現了由諾斯底主義教派撰寫的福音書及其他一系列的著作,其中最為著名的發現,就是1945年在埃及拿戈瑪第(Nag Hammadi)發現的《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這讓現代的宗教研究學者可以直接從諾斯底主義教派的著作中,重構諾斯底主義的世界觀及神學思想。(拿戈瑪第經集將會在下一篇中詳細介紹。)

諾斯底主義的共有世界觀

如前所述,諾斯底主義非常強調知識在救贖上的用處。不過諾斯底主義強調的知識,並不是這個世界的學識;與此相反,諾斯底主義認為對於這個世界的任何知識都是沒有用的,因為諾斯底主義和馬西安主義相似,都相信這個世界並不是唯一的上帝所創造,而是一個宇宙級災難的結果。而諾斯底主義的信徒,都認為自己其實並不屬於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只是一個牢獄,一個阻止他們回歸天堂的牢獄。

不同的諾斯底主義教派的世界觀和神學觀,其實都有若干的不同,但他們都大概共享以下所述的世界觀。諾斯底主義相信,在一切都未出現時,上帝就存在,這個上帝是完全神性的,超越我們一切的感受和想像(註1)。而這個上帝生活於一個稱為Pleroma的地方,Pleroma意即fullness,完美,或譯作「豐繞」。上帝在Pleroma開始生出一對對的神,而這些一對對的神也會各自不斷生產一對對的神,產生出不同的層數。

在故事的第二階段,會有一個神靈離開Pleroma,祂通常被稱為索菲亞(Sophia),意即「智慧」。有些諾斯底主義教派認為,索菲亞身為智慧本身,她希望可以完全了解整個Pleroma,但這超出了她的能力,這使她從Pleroma中跌墮下來。在跌墮的過程中,她獨自生出了一個或多個神靈,但因為這些神靈並不生於Pleroma,而且她並沒有和她的伴侶一起,所以她生出的神靈,是不完美的神靈,而這個世界,就是索菲亞在跌墮的過程中同時生出,或由這些不完美的神靈所造。這些神靈因為並不生於Pleroma,因此這些神靈並不知道Pleroma的事,祂們以為自己就是自有永有的,並自稱為獨一的上帝和天使,這就是舊約中的上帝。

Holy_Wisdom_(16th_c_,_Vologda_museum)

索菲亞(居中正坐者)

舊約的上帝把索菲亞囚困在這個世界中,而囚困的地方,就是人類的身體。有些諾斯底教派認為,索菲亞透過智慧果樹的果實,經夏蛙進入人類的身體,並透過繁殖傳給後代。在所有或被選中的人類的身體內,都擁有著索菲亞的神性碎片,而人類的救贖,就是要把這個神性解放出來,並協助祂回歸Pleroma。而回歸Pleroma的方法,就是要獲得這個世界的秘密知識 – 我們的本質,我們從何而來,我們為何而來,我們如何離開等。這些秘密就像不同層數的鑰匙一樣,可幫助自己體內的神性由宇宙的底層 – 我們身處的世界 – 向上一層一層的爬升,直至回到Pleroma。

由於這個世界是一場宇宙級災難的結果,所以這些可以讓我們體內神性回歸的知識,是不可能從這個世界中獲得,而是必須來自Pleroma。而在基督教諾斯底主義中,帶來這個知識的,就是耶穌基督。

另一種幻影說 – 人性的耶穌和神性的基督

與馬西安主義相同,諾斯底主義都認為這個物質世界是邪惡的,所以耶穌不可能真的生於這個世界之上。部分諾斯底教派對耶穌的看法與馬西安主義相同,即耶穌並沒有真正的肉身,只是一個幻影。但另一部分的教派則認為,耶穌有確確實實的肉身,但基督的神性並不是透過進入耶穌母親的胎中而來,而是在耶穌成年後再進入耶穌的體內。這些教派把完全是人類的耶穌,和完全屬於神性的基督,完全分別開來,這種對耶穌的看法,一般都歸入幻影說中。

SVouet

十架上的耶穌

在其中一個最常見的說法中,基督在耶穌受洗時,以白鴿的形態進入耶穌的體內(註2),並在傳道時一直留在耶穌的體肉。但由於基督是完全的神性,祂不可能受苦,所以在耶穌釘十字架時,基督離開了耶穌的身體,而只剩下人類肉身的耶穌,就在十字架上喊出:「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

神秘的基督聖體和聖血 – Phibionite教派

在探討諾斯底主義的著作前,我們先停一停步,看看正統基督教教父對一些諾斯底義教派的描述。四世紀的異端獵人埃匹發尼斯(Epiphanius) 記載了一個稱為Phibionite的諾斯底教派,並宣稱他曾經被這個教派中的一位女性吸引,差點就進入了他們的教會。根據埃匹發尼斯的記載,這個教派表面上和一般教會無異,都會參加一般的教會聚會,但在聚會的最後,他們會互相發放暗號,讓只有他們自己知道誰是教派的真正分子。在其他人離開後,他們就會進行自己的聖餐禮。

在他們的聖餐禮中,他們會離開自己平時的配偶,找另一個不是自己配偶的異性並進行性交。在男性快要射精時,男性就會把他的性器拔出並射在手上,然後他們就會把精液吃下,同時說這就是基督的聖體。如果女性當持在她的月經周期時,他們也會收集女性的經血然後吃下,並說這是基督的聖血。他們亦相信,在這個神聖的儀式中,他們必須呼喊一年365日中屬於當日的神靈或境界的名稱,這樣才可以讓他們體內的神性可以通過這一層境界。

有趣的是,這個教派認為,我們的神性藏在精液之中,若果他們射在母體內並因而成孕,他們就等於多創造了一個囚困神性的牢獄,所以他們性交時,都會在射精前把性器拔出,防止神性繼續被困。這也可以說是另類的「贏在射精前」吧!

下一篇文章將會繼續介紹諾斯底主義,並主要探討對研究諾斯底主義最主要的發現 – 拿戈瑪第經集,以及其中最著名和最重要的經書 – 多馬福音。

註1:因為我們的感受和思想,都不免要透過我們的五官和腦部去完成,所以它們就不免受到物質的限制,而這個上帝與這個物質世界完全沒有關係,所以就不可能以物質世界的感受和思想去了解祂。

註2:伊便尼派和正統基督教,對同一個場景都有不同的詮釋,可見即使是相同的記載,只要由不同的人詮釋,就可以出現完全不同的意義。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2) — 殘暴的上帝,沒人性的耶穌,被篡改的聖經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1)

在上一篇文章中,簡單介紹了伊便尼派的神學思想,雖然他們並不相信耶穌是神,但他們跟「正統」基督教一樣,相信世界是由唯一的真神所造,相信耶穌是由這位創造天地的神所選定的「彌賽亞」,相信舊約的權威性等。而在這篇文章中,將會介紹另一個早期基督教有名的異端 – 馬西安派,他們對上帝和耶穌的看法,與伊便尼派可以說是南轅北轍。

馬西安派 – 名稱及史料

與伊便尼派不同,我們非常清楚馬西安派(或稱為馬吉安主義Marcionism)這個名稱的由來,他的名稱是根據這個教派的建立者,錫諾普的馬西安(Marcion of Sinope)而命名的。

錫諾普的馬西安活躍於公元二世紀前半葉,他的父親是羅馬帝國本都省(Pontus,今土耳其北部)的主教,跟據特土良的記載,他是一名頗為富有的船主,曾經捐獻大量的金錢予羅馬教會。但後來因為「沾污了處女的聖潔」而被其父親驅逐出門(這裡的意思可能是他真的強姦了一個處女,或因為宣揚不同的神學觀而「沾污」了教會這個「處女」),因此他便去到羅馬宣揚自己對基督教的看法,企圖尋求羅馬教會的支持。但經過多年的努力後,羅馬教會不單沒有接受他的觀點,還把他的神學觀點宣佈為異端,並把他逐出教會,而當年捐給羅馬教會的捐款,也一併還給了馬西安。馬西安利用著這筆歸還的捐款,回到小亞細亞(今土耳其)建立宣揚他自己神學觀點的教會,這個教會曾經在小亞細亞佔主導地位,是當時小亞細亞地區的主流教會。

雖然現存對於馬西安本人和馬西安教派的記載比伊便尼派詳盡,但與伊便尼派一樣,馬西安派自己的著作均已散佚,我們必須要透過馬西安派的「敵人」- 正統基督教作者對他們的描述、引用及評擊,去了解這個教派的神學思想和歷史發展。有關馬西安派的記載,主要來自特土良的著作《反馬西安主義》(Adversus Marcionem),特土良在其著作中大篇幅地引用馬西安本人及馬西安派其他作者的著作並逐句評論,使我們可以從他的引用中,重構馬西安主義的神學觀點。

 舊約的上帝和新約的上帝

與伊便尼派非常重視猶太傳統,並視保羅等人為異端不同,在馬西安眼中,保羅是他的英雄,基督教唯一的英雄,只有保羅才是耶穌的真使徒,只有保羅真正知道宇宙的奧秘和救續的真諦。保羅在他的書信中表示,救恩並不來自跟從律法的教導,而是來自對耶穌死而復活的信心,成為基督徒後故意跟從猶太律法的規定去生活,不單是多此一舉的無謂作法,更是誤會救恩的根源的錯誤之舉。馬西安對於保羅把律法和救恩分離的思想推向了一個極致,他認為舊約中給予猶太人律法的上帝,與派遣耶穌救續人類的上帝,是兩個不同的上帝。

220px-Cathars_expelled

在十二世紀法國出現的清潔派,也有著與馬西安派相似的上帝觀

馬西安進一步指出,舊約的上帝是創造這個世界的上帝,而且正因為祂是創造天地的上帝,所以祂不可能是耶穌的上帝。路加福音 6:43-44中記載:「好樹不結壞果子,壞樹也不結好果子。這樣,每一棵樹都是憑著它的果子被認出來。」,看看這個世界,充滿著多麼的苦難,多麼的天災,一個善良的上帝怎麼可能創造出這麼多缺點的世界?祂又怎麼可能是耶穌口中那個充滿仁慈和憐憫的上帝?舊約中上帝命令約書亞進入迦南的應許之地時,明令猶太人要把所有迦南的小孩殺死,不留活口。這個上帝是會讓耶穌說出:「有人打你這邊的臉,連那邊的臉也由他打。」(路6:29)的上帝是同一個上帝嗎?舊約中以利沙曾因為有群小孩嘲笑他是禿頭而以上帝之名詛咒這些孩子,然後就有頭母熊出來殺死了這群孩子中的四十二個(王下2:23-24)。這個上帝會是讓耶穌說出:「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神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路18:16)的上帝是同一個上帝嗎?舊約的記載和耶穌的教導中,每每出現這些矛盾。

在馬西安眼中,舊約中的上帝是公正的,但同時又是殘暴的,祂給了猶太人律法,要求猶太人遵守,但事實上卻沒有人可以完全遵守猶太律法,而違反猶太律法的結果就是受到舊約上帝的懲罰。而耶穌的來臨,就是要把世人從這個殘暴的上帝手上拯救出來。

幻影說 – 完美的神怎能受苦

馬西安繼續推論,既然這個世界是由舊約中那個殘暴的上帝所造,而耶穌是由新約中那個仁慈善良的上帝派來,那麼耶穌就不可能真正「生於」這個世界,因為「生於」這個界代表「屬於」這個世界,也代表置於創造天地那位上帝的權威之下。因此,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但並不是真正的人,他只是「看起來」是人,實際上他並不真正存在在這個世界上,他只是一個「幻影」。這種認為耶穌具有神性但不具有人性的主張,稱為「幻影說」(Docetism),名稱源自希臘文「δόκησις」,意即「魅影」。馬西安派認為,耶穌是在凱撒提比留在位的第十五年(路3:1),突然在巴勒斯坦地區以成人的姿態出現的。

1196003137

耶穌顯聖容

除了馬西安派相信幻影說外,還有其他派別的基督徒因為不同的理由支持幻影說,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神性和受苦的關係。持幻影說的基督徒視耶穌有完全的神性,而神性的其中一個屬性就是「完美」,但「受苦」的根本意義就是要把人帶離完美的狀態,強迫他去接受一個較差的狀態,或換個說法,受苦的狀態是個不完美的狀態,亦因此具有完全神性的耶穌是不可能真的在十字架上受苦的,這是邏輯上所不容許的。

在1886年發現的「彼得福音」(Gospel of Peter)中,就記載了耶穌在十字架上時「保持沉默,就像他沒有痛苦一般」。大概就是這段經文,使得早期正統基督教會的神父認為彼得福音帶有幻影說的色彩,進而禁止彼得福音的傳播和使用,令彼得福音失落了近十六個世紀,直到近世才重新發現它的部分篇章。

有人會問,如果耶穌只是一個幻影,並不能在十字架上受苦,那他怎樣帶來救恩呢?很可惜,我們不知道馬西安派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前所述,現今並沒有任何馬西安派的著作流傳下來,我們對馬西安派的認識完全是由他的競爭對手 – 正統基督教教父的著作中而來,而這些教父並不是以第三身在描述歷史,而是在批評甚至取笑馬西安派的神學觀,在引述馬西安派的資料時也以批評為目標,因此對馬西安派的描述並不完全。在沒有新的考古文獻的情況下,這可能永遠是個謎。

第一本新約聖經的出現

馬西安在羅馬的那幾年中,除了著書立說,寫下自己對基督和上帝的看法外,他還做了一件事,而這件事將會改變整個世界。為了要說服羅馬教會的人接受他的看法,他收集了他認為具有權威性的十一篇著作,並將它們集結成書,而這就是有史以來第一本可稱為「聖經」的東西。當然,這部馬西安版本的聖經與我們現在所稱的聖經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首先, 因為馬西安認為舊約是那位殘暴的上帝給猶太人的,並不能代表耶穌及其背後的上帝,所以馬西安版聖經並沒有舊約;此外,馬西安版聖經只有一本福音書 – 路加福音(大家可以往回看一下,我在前文引用福音章節時,故意只引用路加福音,就是這個原因),另外加上十封相傳由保羅而寫的書信,與現今聖經中十三封保羅書信相比,缺少了三封教牧書信,即提摩太前書、提摩太後書及提多書。(有趣的是,這三封書信被大部分主流學者判定為偽託,即其他人冒充保羅而寫的)

除了只有十一篇文章外,馬西安亦認為這些經書由經師傳抄,但因為這些經師不能明白上帝的真意,所以在傳抄時加上各種回應舊約的字句,而馬西安在結集這些文章時,就「撥亂反正」把有關舊約的字句都一併刪掉(當然在正統基督教眼中,馬西安在刪改福音和保羅書信的字眼)。

這裡跟大家說一個有趣的例子。在馬西安版本的路加福音中,明顯不會有第1章和第2章,因為這兩章就是在描述耶穌出生和成長的部分。這是馬西安故意把首兩章刪掉嗎?這卻未必。聖經研究者早就發現,路加福音的首兩章,可能是作者後來才加上去的,即古時的路加福音存在兩個版本,一個有首兩章,一個沒有首兩章。大家可以翻看一下路加福章第三章的開頭,它的寫法很像一本福音的開頭;而耶穌的族譜也是寫在第三章,但若以寫作流暢性來看,把族譜寫在首兩章耶穌出生的時候更佳。所以有可能並不是馬西安刪去了路加福音首兩章,而是在他教會一直流傳的,就是沒有首兩章版本的路加福音。

正是因為馬西安版本聖經的出現,讓正統基督教會意識到並不是每一本基督教的每一個版本都是可信的,他們必須制定自己版本的權威著作,去抵抗其他教派的權威著作,這就開始了現今版本聖經的集結和編纂過程。這個過程充滿波折,不同的基督徒認為不同的文章應該或不應該成為聖經的一部分,並為此進行了超過兩世紀的辯論,最終在約公元五世紀時大部分基督徒都同意現今舊約66篇和新約27篇,這就是今天聖經的由來。

下一篇開始,將會介紹早期基督教中最有名的異端 – 「諾斯底主義」,這是一個不相信救恩來自耶穌受苦並復活的教派。那到底他們相信救恩從何而來?請留意下一篇的介紹。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1) — 猶太基督教、伊便尼派及嗣子說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序)

在上一篇文章中,簡單介紹了現今所謂「正統」的基督教一般所信奉的神學概念,以及很一般性地簡介了一些歷史上存在過的異端的所信奉的神學概念,例如有基督教異端不信獨一真神,相信世界是由一個宇宙級災難中產生等等。在今後的文章中,會更具體地介紹一些具代表性的,在早期基督教中有較大影響力的,甚至其影響力延續到今日的基督教異端教派。而本篇將會介紹其中一個在歷史中最早出現的異端,伊便尼派(Ebionites)。

伊便尼派 – 名稱及史料

在現存的歷史文獻中,「伊便尼派」這名稱最早出現於基督教早期教父愛任紐(Irenaeus)的著作中。 關於「伊便尼派」的名字的由來,在早期基督教中已經不能肯定其由來,根據「第一位拉丁教父」特土良(Tertullian)的說法,伊便尼派是由一個名叫「Ebion」的人所創立,因其得名;另一方面,「Eibon」在希伯來語中解作「貧窮」或「貧乏」,一些基督教早期教父說這是指伊便尼派信徒在信仰知識上的貧乏,但更大可能是指他們嚴格遵守耶穌的教導,把財富都分給有需要的人,因而過著財富公有制的清貧生活。

200px-Saint_Irenaeus.jpg

愛任紐

關於伊便尼派的史料,由於伊便尼派自己作寫的著作早已散佚,我們未能從第一手資料去了解伊便尼派,而要依靠伊便尼派的敵人 – 早期正統基督教的教父對他們的介紹及在評擊伊便尼派時引用伊便尼派的經典章節中,去重構伊便尼派的各種觀點。這樣做難免會造成對伊便尼派有偏頗的了解,畢竟從敵人口中了解一個組織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正如只聽取美國共和黨對美國民主黨的說法並不是了解美國民主黨信念的好方法,但除非將來在考古學發現伊便尼派自身的著作,否則我們就只能如此。

堅持遵守猶太律法的基督徒

伊便尼派是由一群猶太人或改信猶太教的人組成的基督教會,他們堅持遵守各種猶太人的傳統,以及各種猶太人的法律,包括割禮、守安息日及各種食物禁忌等。他們與其他猶太人不同的是,他們相信耶穌就是上帝派來的彌賽亞,為了救贖人類的罪,死在十字架上,成為了最完美的犧牲品;而這是大部分猶太人所不能接受的。大部分的猶太人認為,彌賽亞是一個光榮和偉大的代表,會代替上帝去掃蕩猶太人和上帝的敵人,而不是一個被羅馬帝國一指擊潰的罪犯。

800px-Bloch-SermonOnTheMount

山中聖訓

不過即使伊便尼派和一般的猶太人想法非常不同,但他們依然堅持自己是猶太人,他們更認為由於耶穌是一名猶太人,由猶太人的上帝所派遣,成全了猶太的律法,成為猶太人心中的救續者,所以耶穌基督的跟從者也必須是猶太人;如果有外邦人(非猶太人)想成為基督徒,他必須先成為猶太人,即遵守猶太的各種律法,跟從各種食物禁忌,守安息日,過逾越節,而如果他是位男性,就必須施行割禮。這種主張,在歷史上稱為「猶太基督教」。這是伊便尼派與正統基督教其中一個最大的分別。

嗣子說 – 耶穌受洗時,天上說了些什麼?

除了認為基督徒必須嚴守猶太律法外,伊便尼派與正統基督教另一個最大的差異,就是伊便尼派否認耶穌的神性。伊便尼派認為,耶穌跟我們一樣,是完完全全的人,是父母性行為後所生的,而並不是任何定義上的神降生成人;伊便尼派認為,耶穌特別的地方,不在於他有神性,而是他是世上最大的義人,他比任何人都更能遵守猶太律法,因此上帝在耶穌受洗時,接納了耶穌為祂的義子,並派他作為救贖人類的犠牲品;當耶穌完美地完成上帝的任務,死在十字架上後,所為獎勵,上帝在第三天把耶穌復活,並把耶穌接到天上,共享光榮。

Andrea_del_Verrocchio,_Leonardo_da_Vinci_-_Baptism_of_Christ_-_Uffizi

耶穌受洗

根據基督教文獻所載,在耶穌受洗時,天忽然開了,上帝的靈像鴿子降到耶穌身上,天上並傳來一把聲音,說了一句話。在現今版本的聖經上,這句話是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或「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馬可福音,路加福音)(註1);不過在一些古老的聖經抄本,以及一些基督教早期教父(屬正統基督教)的引用中(例如殉教者游斯丁),這句話是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註2),而這是引用了詩篇2:7的句子,是指在舊約時代的猶太君王(詩篇中指的是所羅門王)登基受膏時,上帝就把他受為義子。在這裡,伊便尼派就認為,上帝用聖靈為耶穌付膏後,就接納了耶穌為祂的義子,就像舊約時代的猶王君王一樣,而「基督」在希臘文中的意思,正正是「受膏者」,亦等於希伯來文中的「彌賽亞」。相信耶穌只是上帝的義子,否認耶穌神性的說法,在歷史上稱為「嗣子說」(Adoptionism)。

被時代遺棄的教派

雖然伊便尼派在公元二世紀至三世紀就被正統基督教視為異端,但諷刺的是,伊便尼派對猶太教和耶穌的看法,可能比正統基督教的看法更接近最早期的基督徒,即耶穌剛死時就成為基督徒的看法。畢竟耶穌是一名猶太人,他來「不是要廢除律法和先知,而是要成全。」,「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馬太福音 5:17-18),而耶穌的門徒也是猶太人,本來就一直守著猶太律法,沒有必要「離開」猶太律法。

但是,雖然最早期的基督教會主要由猶太人組成,隨著基督教在整個羅馬帝國快速傳播開去,基督教會中有愈來愈多的外邦人(非猶太人)加入,這些人對遵守全部猶太律法的興趣不太(特別是男性,因為猶太男性需施行割禮,在沒有麻醉藥的年代,這顯然不是一個舒服的手術),所以基督教會漸漸脫離猶太基督教的本質,而漸漸傾向以保羅為首的主張,即基督徒不需要嚴守猶太律法(註3)。這種情況下,猶太基督教和伊便尼派就被時代所慢慢淘汰。

聖經的權威

可能有讀者會問,為什麼伊便尼派不看看聖經,看看約翰福音,裡面明明清楚記載著,耶穌就是神,為什麼不看看保羅的書信,裡面明明清楚記載著,遵守律法並不是救續之途?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但相信很多人會大吃一驚:因為在伊便尼派盛行的年代,聖經作為一本有權威性的經典,並未出現。這裡我不是說組成聖經新約的27篇經文並未成書,而是說那個時代,還未有人把這27篇經文,和單單這27篇經文,結合為如今所謂的「新約全書」,並賦與它們權威的地位。

John_1.jpg

約翰福音第一章,表示耶穌(聖言)是神

在當時的基督教會中,不同的地方可以用不同的經典作為他們靈性上的指導,而且在基督教會中亦遠遠不止這27篇經文在流傳,伊便尼派亦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經文,而他們亦可不接受如今新約中27篇中的部分甚至全部篇章的權威性。今天受到廣泛基督徒承認的聖經,特別是新約,作為一本閉合的,權威性的經典,要在公元四世紀末才出現,出現的時間甚至比尼西亞信經的出現時間更遲(所以在尼西亞信經中根本沒有提及「聖經」二字」)。

所以到底是誰第一個把數篇經文集結,並賦與它權威地位,成為他們自己教會版本的「聖經」?有趣的是,並不是正統基督教派中的人首先做這樣的行為;首先推出自己版本「聖經」的,是另一個基督教異端 – 「馬西安主義」,而這也是下一篇的主角。

註1:一點題外話,大家可以留意,馬太福音相對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這句話的聽眾有所不同,馬太福音中的說話是說給大眾聽的,所以用了「這是」;而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說話是說給耶穌聽的,所以用了「你是」、「我喜悅你」等字眼。至於到底天上傳來的聲音說了什麼,說給誰聽,就真的只有天知道了。
註2:可參考 https://jamesbradfordpate.wordpress.com/2013/07/09/bart-ehrman-on-luke-322/
註3:顯然易見,對伊便尼派來說,保羅才是「異端」,而伊便尼派宣稱自己跟從耶路撤冷教會的創立者,耶穌的兄弟,公義者聖雅各的教導。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序) — 「正統基督教」和尼西亞信經

說起「基督教」(Christianity)(註1)三字,香港人幾乎不可能沒有聽過這個名字,而且有相當多香港人自稱基督徒,亦有相當多香港人熱衷於傳播基督教,在香港亦有多間由基督教教會開辦的學校以及福利機構。可以說,基督教涉及香港人生活多個層面,是香港生活中一個重要層面。

神學概念面面觀

不過,基督教遠遠不是一個「整體」,現在的基督教教會林立,包括天主教、東正教、聖公會、浸信會等等數之不盡的教會,各個不同的教會對政治、傳統、文化、神學上都有大大小小不同的觀點,這些不同的觀點正正是這些教會不能完全合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教會在很多方面都有幾乎相同的觀點,例如:世界是由上帝/天主(註2)所造;聖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共同構成獨一的真神;聖子耶穌為了給世人贖罪,降生成人,並在十字架上獻出生命;耶穌被釘十字架後第三天復活,並肉身升天;或多或少承認大部分舊約篇章和新約全部27篇的權威地位;要透過洗禮,人才算正式成為基督徒;相信耶穌會再臨,天國最終會來臨等等,不勝牧舉。

這些觀點的認受性非常廣泛,以致若聽到一個教會不支持這些觀點,人們甚至會懷疑這個教會是不是屬於基督教,因此可以說,這些廣受接納的眾多觀點,組成了今天對主流基督教的定義。而這個定義,在歷史上,稱為「正統基督教」(Orthodox Christianity)。

不過有別於一般教會傳統所宣稱,這個所謂基督教的正統性,並不是從基督教出現的那一刻就被大部分基督教會所認同的。

在早期基督教的歷史上,固然有基督徒認為神是獨一的,只有一個神,但亦有基督徒認為有兩個神,亦有認為有三十個神,甚至三百六十五個神的。固然有早期基督徒認為世界是神帶著善意所創造的,但亦有基督徒認為世界是一個宇宙級災難的結果。固然有早期基督徒認為耶穌同時是人又是神,但亦有基督徒認為耶穌只是人而不是神,或認為耶穌是神而不是人。固然有早期基督徒認為耶穌是為了贖世人的罪而死在十字架上,但亦有基督徒認為耶穌的死無關痛癢,亦有基督徒認為,耶穌從來沒有死。

雖然這些早期基督教異端好像早已隨著歷史的長河而消失於無形,但了解這些異端的想法和這些想法出現背後的原因,有助於我們了解我們所熟知的正統基督教是如何形成的,亦有助我們看清基督教從來都不是只有一種思想,而是從古到今都有著不同思想,不同意見的一個宗教。

「正統」和「異端」的定義

在本文繼續介紹基督教的歷史前,有必要說說「正統」(Orthodoxy)和「異端」(Heresy)這兩個詞在本文(以及在一般歷史學家口中)的意義。英文「Orthodoxy」源自希臘文「ὀρθοδοξία」,意即「正確的信仰」或「正確的意見」;而英文「Heresy」亦源自希臘文「αἵρεσις」,意即「選擇」,代表相信異端的人是自願選擇離開正確的信仰。

問題是,所有人都認為自己的信仰是正確的;一個人可以察覺自己的信仰與主流不同,但沒有人會真的認為自己的信仰是錯誤的;如果一個人認為自己的信仰是錯誤的,他就會改變自己的信仰。在這個意義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正統」,每個教派都是某些人「正統」,「正統」這個字就變得無意義。

credo-nicee-icone3_html_3913e908

尼西亞信經

所以,在史學上使用「正統」和「異端」,並不是使用其字面的意義;史學家治吏不會,亦不應在某種神學觀是否正確上預設立場。不過史學家依然會使用「正統」和「異端」這些名詞,以歸納不同神學觀的教會。為什麼史學家依然這麼做?這是因為在歷史上曾經發生一件對基督教會,以致整個世界都舉足輕重的事件,那就是「尼西亞信經」的確立。

「正統」與尼西亞信經

250px-Byzantinischer_Mosaizist_um_1000_002

君士坦丁一世

公元四世紀初,發生了一件完全改變歐洲歷史走向的事件: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宣佈了《米蘭敕令》,正式承認基督教為合法宗教,並鼓勵基督教的傳播。基督教一夜之間由受到迫害的宗教,搖身一變成為整個羅馬帝國的新寵兒。

當時的基督徒已經遍布羅馬帝國各個地區,而各個不同地區的教會的儀式及信仰均有微妙的不同。為了協調統一整個羅馬帝國內各地基督教會的信仰及儀式,在君士坦丁一世的推動下,於公元325年,在帝國東部的尼西亞舉行了第一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又稱第一次尼西亞會議。這次大公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訂立了第一版本的「尼西亞信經」,宣佈了正統基督教會應有的信仰。

THE_FIRST_COUNCIL_OF_NICEA

第一次尼西亞會議

後來於公元381年,在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舉行了第二次基督教大公會議,在這次大公會議中,修訂了尼西亞信經的部份字眼及最後一段,成為了現今絕大部分基督教會依然擁護的「尼西亞-君士丁堡信經」,一般簡稱為「尼西亞信經」。而這篇尼西亞信經,在歷史上定義了什麼是「正統基督教」。

尼西亞信經的結構

訂立尼西亞信經的主要功用,就是要制定基督徒的「正確信仰」,告訴後世的基督徒該信什麼。信經的結構基本分為四大部分(下列採用中文維基聖公會版):

一. 有關聖父的信仰

「我等信獨一之上帝,即全能之聖父,創造天地,及一切有形無形之萬物之主。」

二. 有關聖子耶穌的信仰

「我等信獨一之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之聖子,是聖父在萬世之先所生,是從神所出之神,從光所出之光,從真神所出之真神,是生非造,是與聖父同體,萬物皆藉聖子而造;聖子為要拯救我等世人,從天降臨,為聖靈感動之童貞女馬利亞所生,成為人身,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等釘十字架,被害而葬,照聖經之言,第三日復活,升天,坐在聖父之右;將來復必有榮耀而降臨,審判生人死人,其國無窮無盡。」

三. 有關聖靈的信仰

「我等信聖靈即是主,是賜生命者,是從聖父、聖子所出,與聖父、聖子,同是當拜,當稱頌者,眾先知說預言,皆是被聖靈感動。」

四. 有關教會及其他宗教概念的信仰

「我等信使徒所立獨一聖而公之教會;我等信因為赦罪設立之獨一洗禮;我等望死後復活,又望來世之永生。阿們。」

從以上的篇幅中可以發現,有關聖父、聖靈、教會及其他宗教概念的信仰規條比較短,但有關耶穌的信仰規條卻非常長,幾乎是其他三樣的總和。其實這裡暗藏了大玄機,細心想一下,為什麼要把基督徒應該有的正統信仰,以信經的形式寫出來?一個從來沒有人反對過的信念,就沒有寫出來的必要,因為你根本不會意識到要把它寫出來,告訴別人這才是正確的信念。事實上,信經中的每一句,都曾經被早期基督教會中某些教派所反對,或換一種說法,信經的每一句背後,都對應著一個異端。而有關聖子耶穌的信經篇幅如此長的原因,就是因為早期基督教各種不同教會之間對耶穌的爭論最為激烈,不同教派對耶穌的了解可以說是南轅北轍,以至我們這些早已習慣正統基督教教義的人會覺得,這些教派怎麼可能是基督教。

往後的文章會開始介紹基督教由創立以來直至尼西亞信經確立前後的,具有代表性的基督教異端教派的歷史,神學觀和對現今基督教以至全世界的影響,而首先登場的,就是相信耶穌只有人性沒有神性,並認為基督徒必須嚴守猶太律法的「伊便尼派」。

註1:在本文及其他續篇中,一概以「基督教」翻譯「Christianity」、「基督新教」翻譯「Protestantism」,其中「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基督新教及一切古今所有以耶穌為主要宗教對象的教會。
註2: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對基督教中各種名詞有不同的翻譯,在本文及其他續篇中,基本採用基督新教的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