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 集體自衛權

一位留學日本的香港留學生對「集體自衛權」的觀察

作者:貞山

最近在日本討論得最熱門的話題,除了號稱「日本史上最強」的國家足球隊在世界杯黯然出局外,就是有關日本是否適用「集體自衛權」與及跟這個問題相關的憲法第9條解釋爭議。

所謂的「集體自衛權」,簡單而言就是他人打我「朋友」,即使沒有打我,我為了義氣也要兩脇插刀,見義勇為。這跟戰後日本一直主張的「個體自衛權」—即只能出於自我防衛的情況下動用武力—是完全對立的主張。

日本推動這個「集體自衛權」正當化的運動,始於安倍晉三外祖父前首相岸信介,後來民主黨政權時代也曾提及,到了自民黨政權上次大選壓倒性勝出後,就大力推動「集體自衛權」的正當化,甚至曾考慮修憲以達到順理成章的目的。以安倍的立場而言就是完成外祖父的宿願。

然而,這個舉動明顯將面對一系列的反對。首先是立憲及戰後和平憲法提出的「最大限度的和平主義」,不到最後被攻擊也不動用武力,這是用以回應二戰時日本侵略他國的反省(當然這個主張本身只是將日本也視作受害者之一)。當行使這個「集體自衛權」時,表示日本「有權」應盟國之請出兵助戰。

支持派中的有部分大力安慰道:「我們只為公義而戰」、「我們有權說不」,於是就有不少日本人聽到後忽然覺得「對啊!我們怕什麼,可以說不啊」,可是從一開始日本是否擁有這個「說不」的權利使人懷疑。同盟國,也就是美國的要求下,日本說不,或者直接向美國說不的例子不多,但叫人深刻。前期的民主黨政權就是一例。就普天間、岩國美軍基地關閉及完全離開的主張上,不知天高地厚的民主黨政權主張向美國說不,而最終自己也慘憺敗出選舉,政界內外一直有說法指是美國將教不乖的弟弟「教乖」了。當中的意思不言自明。

跟美國多年打交道的自民黨上下也非常了解這一個道理—「美哥哥」惹不得—於是自民黨上台後就將民主黨的「美軍基地關閉及完全離開」的主張「修回正軌」,即不了了之。

所以,從上面的例子而言,日本能向美國說不的籌碼有多少,相信不用我多說;美國的敵人又有多少也應該不用我說明。那麼,日本國民要求政府向美國說不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前年的大勝後,自民公明的聯合政權基本上能在國會內外隻手遮天,安倍政權打出的「安倍經濟」論在疑問多多的情況順利得到推動,然後一系列的假公自肥的法案:加稅、軍售解禁等都一一無壓力下得到通過。國民真的說不也要等到下次大選時才能向安倍政權下戰書。不過,這裡就是問題所在。

各大媒體所進行的民調中(當然可信性比我港的高一些,對!是一些),支持現政權的最大原因是「因為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在我所問到的日本人中,大多都認為日本其他政黨都不是執政的料,唯一的希望民主黨也經過311後完全信譽破產,從此分裂,一蹶不振。所以,就算想說不,在有沒有替代品的問題上才是真正令日本國民頭痛的地方,而且更現實地說,深深地信奉「政治職業主義」的日本人討厭去分別,也不想去管。而上次大選讓自民黨大勝的原因,既不是他們喜歡、信任安倍,只是想快點讓民主黨下台而已。自民黨在幾乎沒有反省從前失政的教訓下,再次被國民送上執政台。

因此,國民的選擇是否明智或許不能在現在判斷,但明顯的是代價現在慢慢浮現,上面提及的「改憲」、「修憲」就是最為明顯之舉。

回到原題,究竟「集體自衛權」的正反理據有什麼呢?
簡單來說,支持方主要有以下幾點:
1、道義,盟國、友國有難,而我不能相助,這道理說不過去。
2、中國威脅論,面對日益強大、擴張的中國,日本等到被攻擊時才回應已經太晚,但如果利用「集體自衛權」,中國便會知道打日本等得罪日本的盟國、友國,便不會輕舉妄動。
3、形象回復論,日本能夠卸下歷史包袱,以正常國家的立場運用「集體自衛權」,是回復國家形象及地位的重要一步。

至於反對論者的論點則有以下幾點:
1、違憲。戰後和平憲法主張非戰自守,政權現在不論用任何方法去打破這個60多年的精神都等同破棄憲法精神。
2、程序不當。部分支持「集體自衛權」的人反對政權的原因是因為政府不通過申請改憲、修憲的正常途徑面對社會的質疑,而是用「適當改變憲法解釋」的方法,繞過憲法程序,自行演繹憲法之舉程序不當,也是挑戰立憲主義。
3、參與戰爭的風險。一旦行使「集體自衛權」,日本將會出現面對戰爭的風險,自衛隊為了他國「公義」而被殺及殺人,已超越了「自衛」的原意目的。日本也將因此捲入戰爭,做成負擔。
4、禍從天降。支持美國的戰爭,等於同時成為美國軍事行動的幫兇,到時敵人將視日本為敵人,日本國內發生恐怖襲擊的風險大增,對國民的性命安全構成重大威脅。
5、「集體自衛權」的必要性。日本即使受到他國攻擊,現在的日美安保仍然足以保障日本的安全,他國的攻擊如能在日本毫不知情的情況進行的話,「集體自衛權」也是虛設,根本不需討論是否行使。

這裡相反雙方的論爭其實就是政府VS學者、憲法主義者的構圖。政府的論點特徵是較為空泛的理論、理想先行,而學者們則是以實際程序及風險角度出發,日本人在這個討論上其實也苦於抉擇,這也反映為何安倍政權決不走「修憲」之道,因為被否決的機會大增。

不過,這裡要留意的是安倍政府與日本國內大型媒體的緊密化日趨明顯的現象。換言之,政權為了「政通人和」與傳媒結盟合作,製造輿論、民調,使國民相信是「大勢所趨,多數人贊成」的錯覺(這情況在我港我國也差不多)。這將令一直有選擇恐懼症的日本國民容易做出不一定正確的決定。這種手法與美國911後的情況如出一轍。

究竟日本國民最後會如何面對及回應是將來的事情,但作為外國人的我們應該思考如何正確地運用權利及責任去牽制政府、政黨及媒體。日本的情況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借鏡。

最後一提的是,今日東京的國會前有捍衛憲法、反對戰爭的示威遊行,內容主張十分明顯及具體,比起一些空洞、目標不明的示威遊行,我認為日本國民或許將從前的決定負出代價,但在提出反對意見時,不少也是以理相支,值得我們肯定。相反,支持方的部分人士將反對者稱為「賣國」、「通敵」、「不忠」,這種可笑可歎的行徑也值得我們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