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字考

日前,香港財經名嘴呂志華出席香港立法會一個聽證會,指「船」字右邊的「㕣」應該寫成「上几下口」,並聲稱這是《康熙字典》的寫法。他又批評香港教育局和教師,教育學生「船」字的時候,將右邊的「㕣」教成「上八下口」,是跟隨了電腦「新細明體」的寫法。究竟實情如何?本文將論析之。
查《康熙字典》,「船」字右邊的「㕣」,並不是「上几下口」,而是「上八下口」;查歷代字書,不論是東漢《說文解字》、南朝《玉篇》、北宋《廣韻》還是明代《洪武正韻》,結果也是一樣。原因為何?這便要從「㕣」字說起。

279312
圖一:段玉裁在《說文解字》為「㕣」字添加注解

這個「㕣」字,粵音【演】,許慎在《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山閒陷泥地」,清代段玉裁認為「陷」應該是「淊」,這個「淊」跟現在「淹」字同。用現代用語來解,便是「山間濕地」。「㕣」查實是個會意字,《說文解字》曰:「从口,从水敗貌」,據南唐文字學家徐鍇的解釋:「口象山門。八半水,象土上有少水」。

㕣,小學堂
圖一:「㕣」字的甲骨文寫法(小學堂截圖)

若看甲骨文,這個「八」更似象河道之形,這個「口」則象一塊石,河道被石所淤塞,淤泥堆積自然成了濕地。現在寫法看起來像「上八下口」,只是楷化後的寫法。「㕣」字同時是「兗」的本字,「兗」字是「㕣」的繁化(或派生字),「兗州」中國古代九州之一,位於現在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一帶,古代那兒為沼澤之地,故取名為「㕣」。

大家若看部首含有「㕣」的字,如「兌」或「沿」,便會知道「㕣」字本來是「上八下口」。為何「船」字右邊的「㕣」變成「上几下口」?因為「八」字的楷書寫法跟「几」相近,因而出現「譌變」。在漢字演變過程中,不少漢字因為以訛傳訛或其他原因,寫法出現變異,文字學稱此現象為「譌變」。順道一提,「譌」為「訛」的本字。

是故,「船」作為形聲字,香港教育局的「从舟㕣聲」寫法比較接近字詞本義,右邊的「㕣」變成「上几下口」,也不能叫「錯」,而是或體字。若說中文教育之正道,最重要的其實不純粹是學懂寫法,而是怎樣解字,這卻是現在學校甚少教到的事。

原文刊於澳門《華僑報
華僑報》網站

One thought on “船字考”

  1. 我覺得現代用的筆寫船字的㕣很難分開寫(就是記得寫這個字的感受)。用毛筆卻相反,分開容易些寫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