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彙整:作者

「孫中山」一名的由來

%e5%ad%ab%e4%b8%ad%e5%b1%b1
近日,青年發展同盟外務副會長黃一恒撰寫了一篇文章,便大談「孫中山」並非革命家孫德明的本名,還聲稱「中國人總愛稱呼他的日本鬼子名字孫中山」,天天自我辱華卻不自知。然而,通篇文章都沒交代「孫中山」一名的由來,有些資料還要是錯的。

繼續閱讀 「孫中山」一名的由來

人大釋法破壞「一國兩制」?

%e6%9d%8e%e9%a3%9b
一如外界所料,全國人大常委終於在今日釋法,詳細解釋《基本法》第104條的含義。非建制派亦一如既往,反對人大釋法。昨天,民間人權陣線亦「循例」舉辦了反釋法遊行。最終,遊行演變成圍堵中聯辦的警民衝突,亦有示威者撬起路上的磚頭,用磚頭和雜物襲擊差人,多人因此被捕。

繼續閱讀 人大釋法破壞「一國兩制」?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五) — 多馬福音與諾斯底主義,Q來源假說

上一篇文章中,簡單介紹了拿戈瑪第經集和多馬福音的基本資料。而在這篇文章中,將會繼續介紹多馬福音的內容,以及為何多馬福音受到聖經學界的高度重視。

多馬福音 – 與對觀福音的比較

如上一篇文章所說,多馬福音除了開首的一句極簡短的介紹後,餘下的內容就是114句耶穌的話語。那麼它到底為甚麼是一本「福音」-宣揚救恩的著作?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要看看多馬福音中的第一句記載就清楚明瞭了。多馬福音第一句是如此記載:

1. And he (Jesus) said, “Whoever discover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se sayings will not taste death."

1. 他(耶穌)說:「任何發現這些話的意思的人,都不會嚐到死味。」

多馬福音中的耶穌開宗明義就說,救恩的獲得,並不是通過信仰或行動,而是透過了解耶穌帶給世界的訊息。真正的基督徒要做的,不是真心信仰耶穌的死而復活,亦不是跟從上帝的指示和規範去生活,而是盡自己所能,去了解耶穌帶給世界的秘密信息。在多馬福音中,完全沒有記載耶穌的受難,更沒有記載耶穌的復活,如果你只看多馬福音,你根本就不會知道耶穌是如何死的(甚至不知道耶穌到底有沒有死),耶穌的死而復活對多馬福音的作者來說,要麼他不相信,要麼他認為這與救恩無關。

第一句之後,多馬福音就陸續記載耶穌的話語,這些話語根據它們與對觀福音的關係,大約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觀福音中也有相類似的記載,舉例來說,多馬福音的第107句是如此記載(數字為後人所加):

107.  Jesus said, “The Kingdom is like a shepherd who had a hundred sheep. One of them, the largest, went astray. He left the ninety-nine sheep and looked for that one until he found it. When he had gone to such trouble, he said to the sheep, ‘I care for you more than the ninety nine.'"

107. 耶穌說:「天國就像是一個有百隻羊的牧羊人。其中最大的一隻羊走失了,他丟下其他九十九隻羊去找那一隻羊,直到找到為止。在費盡辛苦之後,他對這隻羊說:『我愛你勝過那九十九隻羊。』」

jesus-the-good-shepherd-752723-1920x1080.jpg

這個牧羊人尋找迷失羔羊的故事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有類似的記載:

What do you think? If a man has a hundred sheep, and one of them has gone astray, does he not leave the ninety-nine on the mountains and go in search of the one that went astray? And if he finds it, truly, I say to you, he rejoices over it more than over the ninety-nine that never went astray. (Matt 18:12-13)

一個人若有一百隻羊、一隻走迷了路、你們的意思如何,他豈不撇下這九十九隻、往山裡去找那隻迷路的羊麼。若是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為這一隻羊歡喜、比為那沒有迷路的九十九隻歡喜還大呢 。(太 18:12-13)

又例如多馬福音的第54句是如此記載:

54. Jesus said, “Blessed are the poor, for yours is the Kingdom of Heaven."

54. 耶穌說:「貧困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你們的。」

這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有類似的記載:

And he lifted up his eyes on his disciples, and said: “Blessed are you poor, for yours is the kingdom of God.(Luke 6:20)

耶穌舉目看著門徒,說:「貧窮的人有福了!因為神的國是你們的。(路6:20)

多馬福音中第二類話語的特徵是,句子的一開始聽來有點像對觀福音內的話語,但到某個階段就會出現轉折,變成與對觀福音不同的話語。例如多馬福音的第2句是如此記載:

2. Jesus said, “Let him who seeks continue seeking until he finds. When he finds, he will become troubled. When he becomes troubled, he will be astonished, and he will rule over the All."

2. 耶穌說:「讓追尋者不停追尋,直到找到為止。當他找到,他將要受困擾。當他受困擾,他就會驚奇,然後他就會統治一切。」

這句開首的「追尋」和「找到」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有類似的記載:

Ask, and it will be given you; seek, and you will find; knock, and it will be opened to you. (Matt 7: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找到;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7:7)

但多馬福音延續了在對觀福音中的話語,賦與了這句說話一個全新的脈絡,意思上也變得非常不同。

多馬福音中的第三類話語,就是一些在對觀福音中完全沒有記載的話語。例如多馬福音的第29句是如此記載:

29. Jesus said, “If the flesh came into being because of spirit, it is a wonder. But if spirit came into being because of the body, it is a wonder of wonders. Indeed, I am amazed at how this great wealth has made its home in this poverty."

29. 耶穌說:「若肉體因著靈而生,這是一件奇蹟,但若靈因著肉體而生,這是奇蹟中的奇蹟。這麼貴重的財富能在這樣的貧困之中安居,實在讓我驚奇。」

又例如多馬福音的第42句是如此記載:

42.  Jesus said, “Become passers-by."

42. 耶穌說:「要成為過客。」

這些話語對於習慣閱讀聖經四福音,但沒有接其他關於耶穌的著作的人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的。不過其中一種理解多馬福音的方法,就是以諾斯底主義的角度加以詮譯。

多馬福音與諾斯底主義

若各位看倌最少是由本系列第三篇開始收看的話,以下的事實可能會令大家以為本人在耍弄你們:現代聖經學界愈來愈傾向認為,多馬福音並不是典型的諾斯底主義著作!在整本多馬福音中,並沒有諾斯底主義著作典型的複雜創世故事,多馬福音中只有相對簡單的概念,例如「天國」和「天父」,學界近年愈來愈傾向認為,多馬是一本「原始諾斯底主義」的著作,並傾向不再以典型諾斯底主義的背景去詮譯多馬福音。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我們擁有的多馬福音,是與其他很多典型諾斯底主義一起,被有心人收藏起來,對於這些人來說,多馬福音就是一本諾斯底主義著作。如果以理解這些人的想法為出發點,那我們以諾斯底主義背景去詮譯多馬福音,也就有其意義,而這篇文章也會以這個角度出發。(若要重溫諾斯底主義的一般概念,可看這一篇文章。)

根據諾斯底主義,本來位於天堂的某位神靈因故而被囚困在人類的肉身中,而所謂的救恩就是透過了解這件事而重新回歸神性的世界。多馬福音對此有不少記載,例如第49句:

49. Jesus said, “Blessed are the solitary and elect, for you will find the Kingdom. For you are from it, and to it you will return."

49. 耶穌說:「孤獨而又被揀選的人有福了!因為你們會找到天國,你們是從天國而來,你們也會重回哪裏。」

因為並不是每一個人裡都有神性在內,更不是所有有神性在內的人都能獲得這個知識,所以在神性在內而又了解自己真正身分的人就像他是被揀選的,而且身邊多數人都不了解自己的身分,所以他也是孤獨的,而他就可以回到天國,因為他本來就來自天國。

Jesus_ascending_to_heaven.jpg

又例如上面曾經提及的第2句,「讓追尋者不停追尋,直到找到為止。」。在找甚麼呢?當然是在尋找「真理」,但當他找到自己一直生活的世界原來只是一個牢獄,他就會受困擾,而他發現自己真正的身分原來是神性的一分子時,他就會驚奇,這時候他有了回歸神性世界的知識。

這個神聖的知識是如此的珍貴,值得我們放棄一切去追尋,例如上面提及的第107句,有關牧羊人尋羊的故事中,雖然故事幾乎與對觀福音中的完全相同,但實際上他們代表的意思是差天共地。對觀福音中的牧羊人代表的是耶穌,走失的羊代表的是犯罪的人,故事的意思是耶穌來是為了尋找罪人並讓他們悔改;但在多馬福音中,若你仔細對比,會發現多馬福音有一句看似細小但實際是關鍵的不同:多馬福音中迷失的羊,是最大的。這裡迷失的羊代表的不是罪人,而是救恩,是獲得救恩的知識,而牧羊人代表的是我們,我們為了尋找獲得救恩的知識,甚至值得放棄自己擁有的其他九十九隻羊。

因為這個世界是囚困神性的地方,其中一個正常的推論就是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以致我們的肉身,都是邪惡的。多馬福音告訴我們,放棄自己的肉身,是得到救續的必要步驟,福音中有多句話語都與此有關。例如第37句如此記載:

37.His disciples said, “When will You become revealed to us and when shall we see You?" Jesus said, “When you disrobe without being ashamed and take up your garments and place them under your feet like little children and tread on them, then [will you see] the Son of the Living One, and you will not be afraid"

37. 他的門徒說:「你甚麽時候向我們顯現?甚麽時候我們才可以看見你?」耶穌說:「當你們脫去衣服而不羞愧,又好像小孩子般將衣服放在腳前並踐踏,然後你們就會看見永活者的兒子,你們也不會害怕。」

這裡耶穌的意見當然不是真的叫門徒脫去衣服,而是以衣服比喻我們的肉身,唯有我們可以完全放棄自己的肉身,甚至可以毫不留戀地加以踐踏,我們才可以真正看見耶穌的真身並了解他帶來的訊息。在這句說話中,「永活者的兒子」(Son of the Living One)指的就是耶穌,而「永活者」的身份,為了保持文章簡潔,不會過份繁複描述諾斯底神話的仔細結構,所以大家可以將之理解為「上帝」或神性世界中的神靈就行。

上面曾經提及的第29句,耶穌說「這麼貴重的財富能在這樣的貧困之中安居,實在讓我驚奇。」,這麼貴重的財富指的是神性的靈,而貧困代表指的是我們的肉體或這個世界,因為神性被困在肉體之中,而許多帶著神性的人居然安於在這個多災多難的邪惡世界生活而不思脫離,實在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多馬福音與Q來源假說

多馬福音在學界有非常大的影響,比起其他諾斯底主義著作更高,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它記錄了很多耶穌的說話,對重組歷史上耶穌的生平和耶穌宣傳的宗教觀有非常大的幫助。這內裡可以說的事情很多,將來有機會再跟大家談談,在這裡我想說另一個多馬福音能影響學界的原因。

在四福音剛開始受到正統基督教會推崇的時候,基督徒就已經發現,四福音中的馬太福音、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們有時會記錄相同的故事,有時候甚至一整段的文字都完全相同,可以互相比對,互相參考,互相印證,因此它們亦被稱為「對觀福音」(Synoptic Gospel)。

the%20four%20apostles.jpg

在聖經研究中,大部分學者都認為三部福音中,馬可福音是第一部完成的福音(而不是天主教會通常宣稱馬太福音),而且在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寫作過程中,都參考了馬可福音,三部福音中相同的故事也是因此而來。但單單這個「馬可居先論」(Marcan priority)並不能解釋對觀福音中所有相同的地方,因為有部分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共同內容,並未出現在馬可福音中,因此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不可能從馬可福音中獲得這些內容。那到底那些內容是從哪裡來呢?

一個比較簡單的答案是:馬太福音或路加福音的作者,參考了對方的福音。但基於一些比較複雜的原因,學者相當有理由相信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互相獨立成書的,一個作者並未參考另一位作者的作品。所以學界又提出了一個假說: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作者,都參考了另一本已散佚的早期基督教著作,這份假想的基督教著作,學界一般稱為「Q來源」,名稱源自德文「Quelle」,意思就是「來源」。根據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的共同內容,可以推斷「Q」是一份很特別的資料,它的內容只包括耶穌的說話(例如登山寶訓),而且並沒有耶穌受難的內容。

fig-12-1

並不是所有聖經學者都同意這份Q來源的存在的。在發現多馬福音前,學界其中一個反對Q來源存在的理由,是當時存在的早期基督教文獻中,並沒有任何一份文獻完全沒有記載耶穌的生平和受難,只記載耶穌言語的。耶穌的言語並非不重要,但耶穌施行的奇蹟和其受難的經過一直都是基督教的核心,缺少這些記載的基督教文獻是難以想像的。但當多馬福音出土後,多馬福音的內容完全符合Q來源的特徵,就令Q來源的可信性增加了不少。

那麼多馬福音有可能就是Q來源嗎?答案是否定的,多馬福音不可能是Q來源,最少我們手上的版本不可能是,原因有二。第一,一些Q來源應該有的內容,多馬福音並沒有記載;第二,即使多馬福音有記載的內容,多馬福音中的寫法都與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中的寫法有不同。

下一篇文章將會介紹另一本近代才重新發現的諾斯底主義著作 – 以出賣耶穌的門徒猶大為主角的猶大福音。

陶傑曲解《河湟有感》

%e6%b2%b3%e6%b9%9f%e6%9c%89%e6%84%9f
作家陶傑近日撰《漢人學識胡兒語》一文,聲稱中國有一句說話,叫做「漢人學得胡兒語,爬上城頭罵漢人」,並指「這句話缺乏足夠的因果關係的資料,所以不足以引申為對「爬上城頭」那個操胡語申斥同類的漢人的仇恨」。又「因果關係的資料」、又「引申」,看起來專業得很。可是,若大家讀過唐詩的話,便知此文大有問題。

繼續閱讀 陶傑曲解《河湟有感》

「濕」與「溼」

%e6%bf%95
圖:「濕」字在香港教育局「小學學習字詞表」的注解

大家若有閱讀台灣書籍和網頁的習慣,便會發現他們有時會把「濕」字寫成了「溼」字。中華民國教育部,則將「濕」列作「溼」和「漯」的異體字,同時另兼正字,即是把「濕」和「溼」視作兩個字。香港教育局的「小學學習字詞表」則掉轉,將「溼」列作「濕」的異體字,而且沒把「濕」和「溼」視作兩個字。有朋友問:究竟台灣和香港,哪個才是對呢?

繼續閱讀 「濕」與「溼」

「畀」字考

%e5%85%ad%e6%9b%b8%e9%80%9a
圖:《六書通》中的「畀」字寫法

在粵語口語有一個字,讀若【比】,意思是「給予」。坊間由於不知該字的本字怎寫,多數找同音字通假,寫作「比」或「俾」,如「俾錢」。香港作家趙令金,在2008年曾在報章撰文曰:「廣東人說得最多的『畀』字,原來就出自爾雅,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已註明:『畀,相付與之。』與其說畀是俚語,不如說是文言」至今,不少人不寫「比」或「俾」,而改用「畀」,並把此視作本字。

繼續閱讀 「畀」字考

「修」和「脩」

%e8%8f%af%e5%b1%b1%e7%a2%91
圖:東漢《西嶽華山廟碑》中,「尊修靈基」的「修」字寫成了「脩」

專欄作家馮睎乾在報章撰寫的一篇文章,批評大陸推行的簡化字。馮兄學富五車,鄙人敬仰甚久,可是他在文中提到《論語‧述而》的「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其中「脩」指「乾肉」,簡化後變成『修』,義為『修飾』,跟原義風馬牛不相及」,實有相榷之處,遂撰此文一說。
繼續閱讀 「修」和「脩」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四) — 拿戈瑪第經集、多馬福音、耶穌的雙生兄弟

基督教異端面面觀(三)

在上一篇文章中,簡單介紹了諾斯底主義一般擁有的世界觀。而在這篇文章中,將會開始介紹諾斯底主義之中至今最重要的考古發現 – 拿戈瑪第經集(Nag Hammadi Library),並會重點介紹當中最重要,甚至可以說是顛覆了整個耶穌生平研究和聖經研究的發現,被一些聖經研究學者稱為「第五福音」的多馬福音(Gospel of Thomas)。

拿戈瑪第經集的發現過程

拿戈瑪第經集於1945年在埃及的拿戈瑪第(Nag Hammadi)地區發現,整個發現也因此而命名。拿戈瑪第經集的發現過程頗為傳奇。

image.png

拿戈瑪第的位置

在1945年的12月,農夫穆罕默德.阿里(不是剛逝世的拳王阿里)和他的兄弟在Jabal al-Ṭārif的山洞附近挖掘種植用的肥料,無意間在山洞中發現了一個密封的陶罐。一開始他們害怕內裡住著邪惡的精靈,所以不敢打開那個陶罐,但他們後來又想,那個陶罐內可能藏著金子,所以就合力把陶罐打開。打開陶罐後,沒有精靈,也沒有金子,內裡只有一疊疊的紙莎草。這些紙莎草的價值實際上比金子還珍貴,因為它們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角 — 拿戈瑪第經集。於是阿里和他的兄弟就把這些紙莎草帶回家,就在那一晚,他們的母親用了數張紙莎草來生火煮飯,這大概是最豪氣的一餐吧?

有關農夫阿里的故事還沒有完結,事實總比故事還要精彩。原來阿里涉及了一單「家族血仇」之中:原來阿里的父親是給另一個家族的人謀殺的,根據當地的傳統,阿里他們需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以血還血」為父親報仇,於是他們便設局謀殺了自己的殺父仇人,並據說挖出了仇人的心臟並當場吃下。阿里知道他們遲早會被警察找上門,而他也知道家中那些紙莎草賣給古董商人應該也值幾個錢,若被警察搜查出來就很可能被沒收(假公濟私這東西全世界都存在),於是阿里就把那些紙莎草卷,交給了當地的一個科普特基督教會的牧師。

世事如棋,這個牧師的姻親是一名教師,他看到了這紙莎草卷後,知道這是古卷的年代非常久遠,價值連城,所以他把這些紙莎草卷陸續賣給了開羅的歷史博物館。全世界的聖經研究學者和歷史學家很快就收到了這個新發現的消息,也陸續去到開羅看看這個新發現。當這些人仔細閱讀了紙莎草卷後,就知道這是繼死海古卷後,二十世紀最大的宗教考古發現。這些被稱為《拿戈瑪第經集》的紙莎草卷,是由諾斯底主義的教徒所編寫,整理並收藏的經典。

《拿戈瑪第經集》就像聖經一樣,其實並不是一本書,而是自多本書組合而成的集合。《拿戈瑪第經集》中共有52本獨立的書,當中包括一些我們從早期正統基督教教父所寫的文章中有記錄,但早已散佚超過1500年的經書,在《拿戈瑪第經集》發現之前,很多本書大家都只知其名而不知內容。根據這些書,我們就可以判斷那些早期正統基督教教父所寫的內容到底有多少真確性,有什麼地方有偏頗等。

image

《拿戈瑪第經集》中的《彼得啟示錄》

考古學家為這些經卷斷代時,斷定他們必定是四世紀或之前已經結集成書,因為在把這些紙莎草卷綁成書的繩子上發現了日期,日期是公元四世紀。而這些經書的寫作時間也當然比四世紀來得要早,部分經書的寫作日期可以追溯至公元二世紀中期甚至早期,屬於非常早期的基督教著作。

為什麼會有人把這些經卷收藏起來?學者提出了一個假說:經集被發現的地點,是古代一個教會的附近。公元四世紀是現代版本聖經的形成時期,當時屬於正統基督教的阿歷山大主教下了一道命令,正式開始規管埃及的教徒使用什麼經書。而當地屬於諾斯底主義的教徒為了保護他們的經典,就把這些經典藏了起來,期望有朝一日諾斯底主義重振雄風後,就可以令這些經典重見天日。不過歷史自有它的主意,諾斯底主義並沒有恢復過來,而這些經典亦被人遺忘了差不多一千五百年,直至近代才再次被發現,震驚整個學界。

如前所述,《拿戈瑪第經集》共由52本經書組成,當中甚至包括柏拉圖的《理想國》,若要全部詳細介紹,每本經書都足以寫出一本書了,所以在這裡我只打算簡單介紹一下當中最著名,亦引起學界爭論最多的《多馬福音》。

多馬福音 – 基督教的《論語》

說起「福音」二字,絕大部分教徒和非教徒都會想起聖經中的四本福音,它們的內容結構,基本上都是記載了耶穌在傳教時的各種教導,施行過的各種奇蹟,耶穌和門徒遇到的挑戰和解決方法,耶穌的受審,被釘十字架,死亡和復活等。在絕大部分人的眼中,「福音」就是記錄耶穌各種事蹟的經書。不過「福音」正如它的中文名稱,意思其實是「好消息」而不是「生平」,所以實際上以任何形式記載耶穌帶來救恩的經書,都可以稱為「福音」,而《多馬福音》就是其中一本。

image

《拿戈瑪第經集》中的《多馬福音》開首

《多馬福音》除了開首一句極為簡短的導言外,餘下的部分就由114句耶穌的說話或與門徒的對答組成,大部分句子都是由「耶穌說」作為開頭。《多馬福音》沒有記戴耶穌的出生,沒有記載耶穌施行過任何奇蹟,沒有記載耶穌被釘十字架,死亡和復活,就只記載了耶穌114句教導。這種編寫方式,極像我們中國的《論語》,基本只記載了孔子的各種教導,而沒有記載言語背後的故事背景。

image

俄克喜林庫斯的位置

我們在拿戈瑪第發現的多馬福音是由科普特文,一種古埃及文字所寫成的。不過聖經學者普遍認為,《多馬福音》原本是以希臘文寫成的,因為在1896年,在同樣位於埃及的俄克喜林庫斯(Oxyrhynchus),考古學家在那裡的古代垃圾堆中發現了大量羅馬時代晚期的紙莎草書,其中就有以希臘文寫成的多馬福音殘篇,當時學界並不知道這些殘篇來自哪本福音,直至《拿戈瑪第經集》的出土,考古學家才很快意識到這些殘卷就是來自多馬福音。

image

俄克喜林庫斯紙莎草卷的《多馬福音》殘卷

《多馬福音》的名字來自這本福音的開首,由於一般大眾(包括筆者)都不懂得看科普特文,所以在本篇文章中的任何引用,都會以英譯和中譯並行,盡量在保留原文特色和容易理解間作平衡。《多馬福音》的開首是如此記載的:

These are the secret sayings that the living Jesus spoke and Didymos Judas Thomas recorded.

這是活著的耶穌所說的秘密話語,並由迪迪摩斯•猶大•多馬所記錄。

這本福音與聖經中的四福音書不同,四福音書的作者都沒有明確指出自己的身份,他們都是匿名寫作的,但多馬福音的開首就著明了作者的身份,或著明了作者想別人以為他的身分。

多馬是誰?早期基督教會的傳說

這個迪迪摩斯•猶大•多馬到底是誰?根據字源看,「Didymos」源自希臘文,「Thomas」源自亞蘭文(耶穌時代猶太地區的主要語言)或敘利亞文,兩個字的意思都是「雙生兒」,所以迪迪摩斯•猶大•多馬很可能是一位叫猶大的人,而他是某人的雙生兒。在早期的基督教會的傳統中,耶穌有四名兄弟,分別為雅各,約西,猶大和西滿(馬可福音6:3),而這位耶穌的兄弟猶大,在敘利亞教會的傳統中,正正就是耶穌的雙生兄弟。在另一本與諾斯底主義有關的經典《多馬行傳》(Act of Thomas)中,有一個與耶穌和多馬是雙生子有關的故事。

image

使徒多馬

在該故事中,使徒多馬受到復活的耶穌指示,到印度傳福音。多馬到達印度後,遇到了一個貴族的婚禮,這個貴族邀請了多馬參加了他們的婚禮。但多馬知道,性愛對人的救續是有害的,人應該努力保持自己的貞潔,就算是夫妻之間也不應該進行性愛,於是多馬就在一對新人進入新房前勸說他們不要洞房,要盡力保持自己的聖潔。

當然,這對正愛得熱情如火的新人又怎會把多馬的勸說聽得進耳,他們在多馬離開後就馬上進入新房了。他們一進入新房後,卻赫然發現多馬就坐在一對新人準備的床上,而這個多馬又再次勸說兩位新人要保持貞潔。不過今次這個人的說服力居然大大提高了,終於勸說到這對新人在新婚當晚也保持各自的貞潔。原來這個人其實不是多馬,而是與多馬有相同面相的雙生子,在天堂下來的聖子耶穌本人,完成兄弟耶穌未成完成的傳教任務。在這個故事中,作者運用了多馬和耶穌是雙生子所以面相相同的概念。

在下一篇文章中,將會正式開始介紹多馬福音的內容,以及它在學界受到高度重視的各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