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耀廷﹐普選會帶來福利主義嘛﹖

作者:陳凱文

e688b4e88080e5bbb7

戴耀廷教授雖提出和平占中的構想一年有多﹐惟至今還是處於醞釀階段﹐據聞5月6日還要再辦多一次商討日﹐之後六月還有個民間公投。在這情況下﹐要鄙生在現階段表態是否支持占中﹐似乎時間尚早。當然﹐戴教授希望說服香港商界支持民主普選﹐無論從策略上還是實際需要﹐都是正確之措舉﹐但教授在日前撰寫的《香港要怎樣的資本主義》﹐談到普選未必帶來福利主義的問題時﹐恕鄙生才疏學淺﹐實在未能苟同﹐遂撰本文探討之。

《基本法》能防止福利主義﹖

首先﹐戴教授在文中提到《基本法》條文注入防止福利主義的設計﹐如第107和108條(連結)﹐列明公共財政應該量入為出﹐維持簡單低稅制。可是戴教授能否指出政府若不守這些規定﹐會有甚麼後果嘛﹖

故﹐戴教授提到的107和108﹐明顯不過是帶有指導性質的原則性條文﹐第108條第二款的寫法則更是含糊﹕「香港特別行政區參照原在香港實行的低稅政策」﹐條文只是用來「參照」二字﹔而且後面還寫明政府可「自行立法規定稅種、稅率、稅收寬免和其他稅務事項」。換言之﹐先不論那個政府是否普選產生﹐它若硬要「自行立法」加大入息稅的累進比例尺﹐嚴格上連「違憲」也談不上。

請問這樣的條文﹐又怎能當作有效防止福利主義的設計呢﹖難道戴教授會認同﹐一個民選特首若不依量入為出原則﹐中央可根據《中國憲法》第89條(十七)(連結)﹐或者《基本法》第45條第一款(連結)指出特首「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所以國務院有權罷免地方官員﹐然後以特首違憲罷免他吧﹖無疑﹐中央當然是有任命罷免特首的權力﹐不過情況若然出現﹐香港定必爆發憲制危機。況且﹐叫中央罷免一個主張「派糖」的民選特首﹐這無疑是逼中央做「醜人」吧﹖

又事實上﹐香港雖然現在年年有盈餘﹐其實所謂「量入為出」原則早已蕩然無存﹐政府的盈餘多數是因為非經常性收益拉上補下而出現的。以2012-13的財政年度為例﹐香港總稅收是2,421億元(連結)﹐而總支出是3,773億﹐經營支出是3,029億(連結)﹐更不要說2003年港府在經濟低迷下曾錄得幾百億的赤字了。若果戴教授認為政府守不住「量入為出」可視作「違憲」的話﹐香港政府老早「違憲」了。

其實何謂「資本主義」﹖

其實這類原則性條文﹐在《基本法》內比比皆是﹐字眼也是頗含糊的﹐當中包含一些最根本的條文。例如《基本法》第5條(連結)﹐可說是香港奉行一國兩制最重要的基石﹐可是那句「不實行社會主義」﹑「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其實也是語焉不詳的。素聞戴教授熟讀憲政學﹐日前文章的題目也談到「資本主義」一詞﹐試問條文中「社會主義」有否明確法律釋義乎﹖又何謂「資本主義」乎﹖

要說福利主義或民粹主義在港抬頭﹐現屆政府多次插手干預市場﹐宣佈限奶令﹑樓市雙辣招這些建議﹐算否違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則﹖福利主義又自稱為「社會民主主義」﹐最低工資本是社民主義者和工運分子的主張﹐政府最後採納並制定最低工資﹐又算否「實行社會主義」﹖回歸前沒有最低工資﹐現在又有了﹐算否違反《基本法》規定的「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及其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

因此﹐聲稱《基本法》那些字眼含糊的條文能防止福利主義抬頭﹐那便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了。

香港政壇的政治光譜

況且﹐商界會擔憂普選帶來福利主義抬頭﹐某程度上建基在香港各大政黨過往的立場和往績。先論建制派﹐民建聯最初是反對最低工資的﹐然後轉為支持﹐「保皇黨」立場隨時變真不是新鮮事﹔可恨的是自由黨﹐一個靠功能組別議席起家的商家黨﹐由於想轉型中間偏右﹐反對最低工資的立場最終竟然棄守。哀哉﹗當自由黨為了選舉都可以跪低之時﹐試問香港還有哪個能代表商界利益之新自由主義政黨呢﹖

至於泛民主派﹐相信戴教授應該更清楚了。本文再用最低工資為例﹐探討泛民的政經立場。據資料顯示(連結)﹐民主黨曾是一度不贊成最低工資的﹐後來主張最低工資的口號叫得比誰都響﹔印象中﹐中產型政黨的公民黨﹐在立黨之初便支持最低工資﹐至於其他走草根路線的政黨政團﹐如社民連﹑街工﹑工黨﹑職工盟﹐支持最低工資更是正常不過了。再論其他福利問題﹐標準工時﹑主張全民退保之類﹐泛民政黨立場基本一致的傾向支持。事實在在證明﹐泛民迄今為止﹐從沒一個政黨是主張新自由主義的。

戴教授在文中說要政治現實情況﹐然後談紅色資本在港影響力。然而﹐香港政團生態及其政治光譜﹐戴教授又豈可忽略不談﹖既然建制派為選票保議席﹐也可以倒戈背離商界利益﹐泛民連一個右翼政黨都沒有﹐這些都是政治現實放在眼前﹐商界如何相信普選後福利主義不會抬頭乎﹖難道戴教授想告訴大家﹐現時這些泛民政黨政團﹐在普選後會奇幻地放棄現時的社民派主張乎﹖還是普選後會令催生出一個擁抱新自由主義﹑積極不干預政策的泛民勢力﹐最終還能成議會多數﹖若有此轉變只能說是匪而所思﹐但請問靠些甚麼﹖

怎阻止「大派福利收買人心」﹖

更弔詭的是﹐既然戴教授預料缺乏認受性的特首需靠大派福利去收買人心﹐即某程度認同「派糖」有收買人心之效吧﹖如同此理﹐一個需靠選戰贏得大位的特首﹐難道不知道「派糖」有收買人心之效乎﹖用「派糖」來吸票﹐履行「派糖」承諾以求連任﹐不正是商界擔憂民選特首會做的事嘛﹖

如何防止參選特首用「派糖」來吸票﹐才是戴教授必須正視的問題﹔現時民意支持率佔6成﹑但立場一面倒左傾的泛民主派﹐有甚麼原因會在普選後改變﹐才是戴教授必須解答的問題。

當然戴教授或許會說﹐改變是靠文中所說的「搶佔民主普選市場」吧﹖聰明的教授似乎把話說得很隱晦﹐若同情地理解沒錯的話﹐這話是暗示商界可靠政治捐獻協助心儀的候選人當選吧﹖然而﹐若政治信仰竟可因捐獻而隨意改變﹐我們似乎也把香港的政界人物說得太沒風骨了。何況﹐一個獲得大量政治捐獻的候選人﹐並不而味他能穩操勝券﹐「大派福利收買人心」的魔咒﹐教授似乎尚未拆解得了。

結語﹕稅基問題才是根本

歸根究底﹐普選會否衍生民粹主義或福利主義的問題根源﹐似乎還是源於香港稅基過份狹窄的問題。當香港的直接稅收主要來自190萬個納稅人﹐其餘近3/4的港人卻沒甚麼公共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又握有選票﹐其投票取向便很易變成「崽賣爺田不心疼」了。

是故﹐容鄙生向教授進言﹐與其列舉一些毫無約束力的《基本法》第107條和第108條說事﹐或者聲稱政治捐獻可以影響選情﹐倒不如建議主流泛民在香港實行普選前﹐集體支持拓闊稅基﹐開徵銷售稅。只有每個擁有投票權的選民﹐明白公帑支出其實是羊毛出自羊身上之時﹐普選會帶來福利主義的憂慮﹐才有破除之日。

什麽是人文主義?

要解釋什麽是人文主義並不容易。又或者可以說,整個想法其實很容易理解,但難以簡單的用一兩句去完整的表達它的意思。

一般所謂的主義,尤其是十九、二十世紀這個時段所形成的,是指由一連串的相關思想而形成的一套意識形態,信奉這些主義的人會根據意識形態去進行某些行爲。資本主義是以自由市場爲中心思想,認爲衹有透過市場來決定供需才能爲社會帶來最大的利益,相信資本主義的一般都認爲市場是萬能,所有政策都不能違反市場規則。共產主義則相反,它以馬克思的歷史觀和階級觀爲中心,認爲一切問題都是階級不平等的問題,衹要最貧困的階級獲得政治權力,他們才會從階級角度出發平均財富和資本,形成平等的社會。

也就是說,一般想到主義時,大多數人會首先想到這套意識形態要求的是什麽樣的行爲,這就是所謂的價值觀。做出有違這套價值觀所要求的行爲的,就不能視爲該主義的信奉者:資本主義者必須擁護市場,共產主義者必須擁護階級,消滅資本。所以對一般人來説,意識形態決定信奉者做什麽,想什麽,不做什麽,不想什麽:意識形態就是道德教條,必須要遵守,不遵守的就是不道德。

人文主義跟這些意識形態有相似之處,它依然是一套由一連串的相關思想而形成的一套想法,但我們不會將它視爲一套等同資本主義、共產主義或宗教的意識形態,因爲它不要求他人遵從一套必然的道德和思想準則。人文主義的中心思想是要盡可能提高人類社會的福祉,減少各種各樣的苦難,和讓人類活得有意義。但跟上述主義不一樣,它不提供一套既定答案;它的重點在於面對人類社會的實際問題,而不是假設衹要跟從某種想法,一切都變得美滿。世界是非常複雜,如果衹是盲從某些思想,認爲這些思想必然能夠解決所有問題,這種想法往往會引起大災難。不管是宗教或是其他意識形態,它們都假設自己的解釋和論述必然是正確無誤,這種想法就是漠視世界的複雜性,不去真正的認識事實,用幻想和無知去處理現實世界的問題,哪有不引起大災難之理?

因此,人文主義這個想法要求我們質疑既定答案的真確性,它是要我們去問問題:我們到底要如何提高人類社會的福祉,減少各種各樣的苦難?人類要如何活得有意義?這些方法是否真的有效?我們又怎樣知道?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大量知識和一套客觀、可以驗證的思考方法科學和理性思維。科學所提供的答案並不是絕對,新的證據可以推翻已有的結論,但這並不是代表科學就是不確定,或者跟其他非科學的想法有同等地位,都是「理論」。科學是一套不斷自我更正、更新的知識整理系統;它有時會出錯並不代表科學方法不對,很多時候這些「錯誤」是來自人類認知能力的局限,而因爲我們認識到這個局限,所以科學界會不斷找方法克服它,以找出更正確的答案。

環繞「提高人類社會的福祉,減少各種各樣的苦難,讓人類活得有意義」這個主題,我們可以爲人文主義概括出三大原則:

  1. 理性的想清楚問題,尤其是影響到社會各範疇的問題;
  2. 質疑所有事物,不盲從附和,不盲目接受任何既定立場,包括自己的,不論這些立場聽起來有多好;
  3. 追求知識,根據知識、邏輯、證據去作出結論,如要使用這結論去回應現實的問題,必須想清楚成本收益、影響和風險。

爲了讓初次接觸人文主義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應用這些原則,我們總結出九條信條,請參考《人文主義者信條》一章。這些信條,跟宗教的教條不一樣,它們不是要求做什麽或不做什麽的「道德要求」,而是一些很幫助思考現實的基本方法。如果他人不遵守,人文主義者不會譴責他不道德、認爲他罪大惡極或是爲他加上標籤:我們會選擇辯論和舉列事實去明辨是非,希望更多人可以理想的想問題。

如果想更深入的了解人文主義,請參考《阿姆斯特丹宣言》、英國人文主義者協會美國人文主義者協會網站

 

馬惜珍下集之後的續集

作者:標少
湯家驊質疑是否「放水」

學者:不應為公眾檢控

【明 報專訊】曾任大律師公會主席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湯家驊,對律政司向馬惜珍不提證供起訴的決定感到奇怪,質疑是否有「放水」之嫌,認為律政司應捍衛法治,並 向公眾解釋清楚背後原因。資深大律師李柱銘指出,若控方沒有證據就不能起訴,但是否需要如此高調不提證供起訴則「見仁見智」,未知控辯雙方事先有否作認罪 協議。有法律學者指出,單純為滿足公眾的渴求而提出檢控,將構成濫用司法程序。

江樂士:做法沒不妥

前刑事檢控專員江樂士認為,檢控只能在有足夠證據下進行。他認為律政司長袁國強按足程序辦事,亦取得獨立法律意見,做法沒有不妥。他又稱,此案和近來一些案件均顯示,回歸17年來香港和內地、澳門及台灣均沒有引渡協議,削弱了法治和執法效率。

湯 家驊指出,當事人擬就案件提出上訴,外界不宜過分評論,但律政司解釋案件不構成藐視法庭,因此應向公眾解釋清楚。「我覺得律政司應捍衛法治精神,如果有人 潛逃,不應在過了某段時間而變成無事,若是如此,任何人也可潛逃。」他又指出,自己很少聽到檢控官在案件未審理前,向法庭承認自己無足夠證據提出檢控。 「我未聽過,可能我無做刑事(案),比較孤陋寡聞。」他不敢推測律政司的決定背後是否有政治考慮,「但如果市民有這樣的猜疑,也不是沒理由」。


楊艾文:控方獨立決定應受尊重
曾在加拿大 任檢控官的港大法律學院教授楊艾文認為,控方不提證供起訴以往亦有發生,如有關案件證據已不存在,單純為滿足公眾的渴求而提出檢控,將構成濫用司法程序。 他指世事並無完美,一件案無法繼續進行,背後必定有其原因。控方所作出的獨立決定應受尊重,法庭事後亦不應批評。本身為律師的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副主席涂謹申認為,控方因沒有證據而不提證供起訴,反映司法系統有限制。他指全世界不論實行普通法或大陸法的國家,公平審訊均講求證據,若控方無證據,根本無法向當事人提出檢控。

(15.4.2014)
看到這則報導,標少這二打六又要開筆了。
讀法律講法治的人,尤其是公眾人物,評論法律事務,徧離法治情操,只講煽情話,妄顧事實,我對這種人心存鄙視。如果明報的報導引用的説話沒有錯誤,在以上 眾人之中,我第一個鄙視湯家驊。不要以為他講的話以退為進,他徹徹底底不懂刑事法,不是他孤陋寡聞,妄自菲薄,而是對刑事法無知。以前看過他不少胡謅的説 話,他一講刑事案,不知所謂的時候居多。不懂就閉嘴,開口就露餡,還誤導不知就裏的人。
有讀者留言,對於棄保潛逃的人最終可以逍遙法外,心裏難受,覺得公義受到踐踏,使人憤慨。這種情緒是具正義感的人普遍具備的,不接受也得接受。激動之餘,唾罵之後,心情平伏了,就要看處理這件事是否公正,審視過程,而不是給不接受結果的情緒冲昏了理智。
馬惜珍被控串謀販運毒品罪,我不知有甚麽證據,估計大概有三方面。第一,監視他舉動(surveilance),第二,警察向他錄取警誡文 (cautioned statement)他招認了,所以屬自行入罪的警誡文(inculpatory statement),第三,同黨指證。律政司的聲明指控方認為沒充份證據,原因包括證人去世,不願意合作,或年老記不起事實。先撇開棄保潛逃的因素,單 考慮手頭證據,如果是證據不足,不能把違法的人繩之於法,是無奈但要接受的事。就等於有人犯法,某人嫌疑最大,苦無證據,同樣是檢控不到,這就是我們這套 法律的運作方法。如果遠在2005年已獲私人執業的資深大律師的法律意見,認為沒有足夠證據檢控馬惜珍,試問9年之後又何來「放生」的可能呢?如果重新審 視有關證據,再向證人錄取口供,都不能確立足夠提出檢控的證據,就只有撤銷控罪,別無他法。
不少人對馬惜珍棄保潛逃得以脫罪而憤慨,那麽他棄保潛逃這因素在法律上可以怎樣應用呢?譲我們看一下司法機構的陪審團指引(Specimen Directions In Jury Trials)怎様講。該指引第43段這樣講:
43.           被告人(在罪行發生或獲保釋後)逃匿
 
控方指稱/辯方承認被告人在(罪行發生)(獲得保釋)後蓄意(潛逃)(匿藏)。你們有權考慮上述事件是否支持控方所提出的指控。你們必須考慮以下問題:
 
(1)被告人是否已被證實是在(犯罪)(獲保釋)後(潛逃)(匿藏)。
 
如果你們肯定他曾這樣做,便可以繼續考慮、
 
(2)他為甚麽(潛逃)?被告人曾潛逃一事本身不足以證明他有罪,一個人可能會基於許多與犯罪無關的理由潛逃【如情況適合,可提供例子】(被告人已解釋他……的理由是……)
 
如果你們認為他的解釋是真實的或可能是真實的,便不應理會他曾(潛逃)一事。只有在你們能肯定他並非因“與犯罪無關的”理由而(潛逃)時,他的(潛逃)行動才可以被視為支持控方的指控的證據。
就算確定馬惜珍畏罪潛逃,潛逃這因素只屬支持性的證據,沒有基本證據而只有支持性的證據,對檢控毫無幫助。除非有證據顯示律政司徇私,刻意隱藏證據,否則 不能胡亂指責,煽惑市民。而且,2005年的決定是當時的律政司梁愛詩及刑事檢控專員江樂士的決定。梁愛詩完全不懂刑事法,所以只聽江樂士的意見,當時又 徵詢過私人執業的獨立法律意見,責任就可以推得一乾二淨了。江樂士現在不應發表意見,因為這件事涉及他個人責任,發表意見也應申明自己是決策者之一。
如果資深大律師覺得棄保潛逃構成藐視法庭,我也希望他能夠舉個案例出來,指出律政司處理不當之處,而不是空口講白話,無的放矢。市民大眾有猜疑是正常事, 權威、學者胡亂猜疑卻是荒謬事。後者應該把正確的法律考慮講出來,讓市民用正確的思考態度去判辨是非,而無需講譁眾取寵充滿誤導的說話。
上一篇有讀者問我馬惜珍潛逃得以脫罪一事,怎様去教育下一代。我開玩笑講教子女不要吸毒,無人買毒品就餓死毒販了。這當然是戲言,這件事跟很多社會事件一 樣,我們自己要有正確的思考方法,不要胡亂信納那些表面上是權威的講法,應該開闊視野,考慮像標少這二打六的講法,看實質理據,而並非空泛的指責。
控方處理是次申請持中立的立場,既不同意撤銷通緝令,也不反對,對此我大不以為然。正如陳慶偉法官講通緝令和證據應分開來考慮。這是一件極嚴重的案,姑勿 論被告沒有潛逃的話會不會被定罪,經過初級偵訊確立了表面證供才轉往高院審,當年並不是弱不禁風的豆腐渣案。被告潛逃而避過了牢獄之災,在情在理也要反對 辯方申請,而不應把球踢給法官,置身事外。(雖然辯方講9個被告最終部份定了罪也上訴得直,只有一人被定罪。單憑定罪比例及上訴得直,不能視作證據不足, 因為上訴得直涉及其他法律問題及主控結案陳辭犯錯的問題。)
讀者在上一篇最新留言叫我以此題材寫小説,這是好主意,我先要研究一下誹謗的法律,然後要閉關斷絕外界接觸,心靈恬靜,還要請繆思上身,難啊!

為孔子鳥鳴冤

作者:Curtis Lai

早幾天在臉書上有人給我看這個:

2014-04-12-12-35-15[1]

我看罷馬上吐血數升,這「妮子」不學無術,看見「聖賢孔子鳥」這個名字,就以為一定是中國人打算洗香港人的腦而作出來的名字,殊不知「孔子鳥」就是該古鳥的正式學名。本來自己不懂也就算了,但在網上散播自己的無知,而且居然還有不少人認同,這就必須給大家科普一下,以正視聽,也順便講一下鳥類進化史。

800px-Confuciusornis_male

孔子鳥,或名孔夫子鳥(學名:Confuciusornis,其化石於中國遼寧省北票市中發現,為熱河生物群的一員,這種鳥生活在距今約1.25億年到1.2億年前,亦即白堊紀早期。孔子鳥科由中國古鳥類學家侯連海等人於1995年命名(發現者有權為物種命名),並將其中一種孔子鳥命名為 究極進化 – 聖賢孔子鳥。

孔子鳥在古代鳥類的知名度僅次於始祖鳥,原因之一是牠是目前已知最早擁有無齒角質喙部的鳥類,但牠又同時保持著一些爬行類動物的特徵(維基百科內有不同特徵的比較表)。這為什麼讓牠大名鼎鼎?因為現今的鳥類都是沒有牙齒而且擁有角質喙部,但在孔子鳥之前的鳥類,卻是有牙齒的(例如始祖鳥就是滿嘴牙齒),與其他爬行類動物相同。始祖鳥作為爬行類與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是很適當的,但始祖鳥與現今的鳥類之間的差別依然有很多,中間的演化過程依然需要透過研究過渡物種去找尋,而孔子鳥正好填補了這部分的空缺;而且由於孔子鳥是目前已知最早擁有無齒角質喙部的鳥類,這也對鳥類進化的時間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參考。

至於什麼「1億6千萬年前的中國」,就只有看到「中國」二字就高潮的人,才會覺得有人會認為1億6千萬年前已存在政治上的「中國」。略為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這裡說的是地理上的「中國」。有些人甚麼都要政治化,然後對自己想像出來的稻草人大加鞭撻,從中獲取快感,到底誰在「打FLY滋」,大家心裡有數吧!

對與中國有關的名字有敏感的人,千萬不要去看小行星的名字,裡面不單有孔子,還有老子曾憲梓錦繡中華希望工程北京奧運周杰倫等等,保證這些人看完後爆血管。

 

 

「尐」字之亂

「尐」字之亂

香港近年來隨著中港矛盾升溫,以及政府落力推行普通話教中文,坊間牽起一股捍衛粵語的思潮。一些人為了證明粵語比普通話「更古雅」,於是開始埋首於歷代韻書典籍之中,考據一些粵語口語的本字。其實粵語口語本來寫法的考據工作,一直有人在做,著作亦不少,可是現時網上有些聲稱「本字」﹑「正字」,經不起學理推敲,有些甚至令人匪而所思。

本文今次所談的字,便是網上時常見到有人用,甚至網絡媒體《熱血時報》也當「正字」用的「尐」字。不少人直接用這個「尐」字,取代坊間常用的粵語替代字「啲」字,問題是這真是「啲」字的「正寫」嘛?「尐」字的實際讀音究竟是甚麼?粵語口語中有無用這個「尐」字的案例?「啲」字的本字其實又是甚麼?這些都是本文將會探討的問題。

「尐字說」乃彭志銘原創?
據調查發現,近年來將「尐」係「啲」字正寫說法的源頭,應該是源自次文化堂出版社社長彭志銘,多年前在 AM730所寫的「正字正確」專欄,後來亦收錄在他的著作《正字正確》之中?不過他在文中的解釋既不清晰、亦有違學理,甚至這是否彭社長的獨創考據,也成疑問。

其實「尐」字是「啲」字「正寫」的說法,最早見於孔仲南在1933年撰寫的《廣東俗語考》〈釋情狀〉一節之中,他在書中的詳解,引用《說文解字》,轉述《說文》的反切,乃至舉出的例子,都跟彭氏在專欄中所寫一樣。

孔仲南
孔仲南《廣東俗語考》有關「尐」字的說法

彭志銘作為出版界翹楚,理應清楚轉述他人研究成果,需列明論點出處吧?當然,報紙專欄短文偶有遺漏,尚可同情地理解,惟彭氏在《正字正確》一書既自稱「作者」,若仍沒在文中加上注腳講明非自創觀點,那便有點說不過去了。

反切原理
當然,論點由彭志銘獨創還是「參考」孔仲南,都不是本文重點。問題的關鍵是,彭社長既然懂得在文中把「尐」字的反切「子列切」寫下來,又怎有可能覺得【子列切】可以切出【dit1】的發音,從而得出「尐」等於「啲」的結論呢?

唯一可以合理解釋的原因,便是彭社長根本不懂反切。

說到這裡,便不得不簡介一下「反切」是甚麼。「反切」是一種古代的漢字注音方法,始建於漢代,常見於歷代韻書典籍當中,方便讀者知道字詞的發音。由於篇幅所限,詳細原理大家可閱讀石見田《解救正讀》入面的「反切初階」章節。簡單來講,「反切」反切原則是「上字取聲母,下字取韻母;上字辨陰陽,下字辨平仄」。當你看到字典標示「 XY 切」, X 字為「反切上字」,取聲母和陰陽; Y 字為反切下字和平仄,取韻母同音調,然後將二者合併,拼出讀音出來。

那麼怎樣分陰陽和平仄呢﹖現在由於科技發達,方法便變得很簡單,閣下首先需要找出「反切上字」的發音和聲調,然後再依下表找出其陰或陽﹔至於平仄,粵語除一﹑四聲是平聲,其他七聲都是仄聲,你只需找「反切下字」的發音和聲調,便能辯其平仄。

聲調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陰平聲    因    分    詩
2)陰上聲    忍    粉    史
3)陰去聲    印    訓    試
4)陽平聲    人    焚    時
5)陽上聲    引    憤    市
6)陽去聲    刃    份    事
7)陰入聲    壹    忽    ~
8)中入聲    ~    ~    屑
9)陽入聲    日    佛    蝕
(~)表示有音無字(原表連結)

以彭氏在文中寫到「尐」的反切【子列切】為例,「尐」的反切為【子列切】,反切上字取聲母( > zi 2> z和陰 ),下字取韻母和平仄( > lit6 > it和仄),由於「列」是入聲(陽入),二者合併切出來的音便是陰入。陰入分兩種,一種為高陰入,一種下陰入(又稱中入)。一般來說,短元音多屬上陰入,長元音多屬低陰入, -it是長i,所以切出低陰入,用「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的標音標示,切出來便是zit3(可參照下圖)。彭社長如懂反切,又怎樣切出他所說的【DID (近音) 】出來?

反切原理

「尐」之反切過程

據歷代韻書記載「尐」之反切,分別有【子列切】、【姊結切】或【子悉切】,哪一個都切不出【dit1】音。是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入面利用讀若法,稱「尐」字「讀若輟」,普通話中將「尐」讀 ji 或 jie ,也合乎歷代韻書的反切記載。

段玉裁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尐」之反切

三問彭志銘
當然大家也知道,語言是活的,一個字的讀音會隨時代演變,古代反切切出來的音,可能跟現代發音有差別,或者後來大家「有邊讀邊」,約定俗成讀出另一個發音出來。何文匯博士主張的「正音運動」之所以遭人非議,乃是他強調讀音必須獨尊成書近千年的《大宋重修廣韻》。

問題是今次「尐」的發音問題,決非獨尊一書,而是歷代多本字書均無證據,證明「尐」字可讀【dit1】。如果單憑字典中「尐」有「少也」之意,不理歷代反切的標音,然後強說「尐」字乃「啲」的本字,何以服眾?況且,如彭社長認為歷代反切可忽略不理,當初為何又玄幻地要在文中寫下「尐」的反切【子列切】呢?

(題外話﹕當然何文匯更大的問題,並不只是獨尊《廣韻》,而是他愛跟便跟,不想跟便說「集非勝是」,跟或不跟毫無章法。更有甚者,乃何博士有時不只不跟《廣韻》,又不跟民間讀音,自己一錘定音為某些字作一個「正音」出來。由於何文匯正音非本文焦點,故此容後再撰文評之。)

由於彭氏(或其實是孔仲南)在文中標了「尐」的反切,但又強調「尐」發音跟「啲」,故敝生有幾個問題請教彭志銘社長:

  1. 一個【子列切】 (zit6) 的字,究竟為何發音會無故演變成【點宜切】 (di1) 呢?這不只韻母,連聲母也改變了?
  2. 除孔仲南一書外,彭大社長有無其他證明「尐」可以讀【dit1】的記載?
  3. 除「尐」一字之外,粵語有哪隻字同時出現過聲母由精母【z】變成端母【d】的現象?

孔仲南一書既然沒有答案,還請彭大社長賜教了。

「尐」字粵語早有用之
又事實上,「尐」在粵語內其實一直有使用的例子,讀法亦相對接近「尐」其中一個讀音【子悉切】,那便是俗寫成「蚊滋」個「滋」字。據《康熙字典》載《揚子•方言》曰:「蜻,其雌者謂之尐。或作𧉍。」,由於音義相近,我們便有理由可以相信,「蚊滋」的本寫便是「蚊尐」或「蚊𧉍」(从蟲从尐)。

問題又回來了,既然粵語本來便有用「尐」的案例,讀音若【滋】或【即】,請問為何無故又會彈出一個【dit1】音出來?是否有人拿本字書查到個「尐」字,見意思差不多就穿鑿附會呢?答案還是留待各位看倌論斷了。

「啲」的本字是甚麼?
大家或許會問,既然「尐」字不是「啲」的本字,究竟「啲」本字又是甚麼呢?個人的基本看法是,「啲」乃「的」之音轉。「的」字本來就有「射質也。射侯之中」的意思(詳見《康熙字典》),俗語入面亦有「一粒的」之說法。

故此,「啲多」 (dì dúr) 極有可能屬「的多」之音轉。由於「的」乃本字但讀音不同,所以粵語自行再造一個派生字「啲」,加個「口」字以作讀音不同的識別。

又事實上,「一矢中的」個「的」,在普通話發音也是 dì ,同廣府話【di1】同。據《音學五書》所載:「的字在入聲,則當入藥,音都略切。轉去聲,則當入嘯,音都料切。後人誤音爲滴,轉上聲爲底。」相信這便是「的」字音轉成【dit1】由來,亦有可能是漢語「的、底二字混用」的原因。
「的﹑底二字混用」連結﹕

另一說法,則是「啲」字屬客語借詞,本字為「滴」,客家話同法同粵語一樣,發音亦為【dit1】

結語
順帶一提,「啲」一字記載最早見於明末清初廣東彈詞《第八才子書花箋記》:

奴系綠窗紅粉女,日長針指度芳年。婚姻自有高堂在,啲該兒女亂開言?

一個出現超過二百年歷史的「啲」字,無故因為有人說「尐」才是本字,便被某些人當作有問題而不用,這種盲目法古除了製造語言生態混亂之外,對香港整體有何益處?

為什麼宇宙是黑的

作者    Curtis Lai

在一個寧靜的晚上,躺臥在軟綿綿的草地上,有人會欣賞著點點繁星;有人會思考著世間的隱奧。但在這幅迷人的畫面中,有著一個必要的條件:天空是黑的。

 

「為什麼夜晚的天空是黑的?」

 

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問題十分無聊,並會帶著不屑的眼神說道:「夜晚的天空不是黑的,難道會是白的?」

不過,這個大家都習以為常,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的現象,其實很可能隱藏了宇宙其中一個最大的奧秘…

 

這裡有必要說明一下什麼是黑。「黑」在嚴格的定義上,不是一種顏色,因為任何一種顏色都必定與某些波段的光相對應;而「黑」,簡單點說,就是沒有光,或幾乎沒有光;黑不是一種顏色,而是「缺乏顏色」本身。

 

夜晚為什麼是黑,第一層的答案很簡單,因為夜晚沒有足夠的光把一切照亮。若果這是你的答案,恭喜你,你答對了。但問題不應該就此打住。有一條問題一定要問,但很多人不會問的,就是「為什麼夜晚的光不夠把一切照亮?」

 

夜晚不是沒有天然光源的,頭上一閃一閃的小星星就是。為什麼星星的光不夠把一切照亮?如果有足夠的星星,能否把一切照亮…?

 

—————————————————————————————————————-

 

要知道為什麼這是一條經典的天文題,我們必須把時間回溯至20世紀初,也是就愛因斯坦相對論發表的前後。請忘掉什麼大爆炸,什麼暴脹論,這些東西在那時候還未出現。宇宙是否有開始,宇宙是否無限大,這些問題在那時候依然是未知之數。

 

那時候的科學家,特別是愛因斯坦,對一個穩定的宇宙,有著一種近乎迷信的執念。他們相信宇宙是穩定的,那麼這個宇宙才能一直維持下去,人類才可能繼續繁衍不息…

 

不過,要維持一個穩定的宇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原因是把蘋果砸向牛頓的力量 — 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相比其他力量,雖然微不足道(電磁力的強度是萬有引力的一萬億億億億倍–參考自《費曼物理學講義》),但萬有引力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它能累積,當它累積到宇宙的程度時,它就搖身一變,成為了主宰宇宙命運的偉大力量。

 

要維持一個穩定的宇宙,必須一個平均分佈的宇宙,因為一個不平均分佈的宇宙,不可能穩定(廢話…)。不平均的宇宙,引力也就會不平均;大家都知道,引力是信奉「馬太定律」的,引力大的地方,會吸引附近的物質,而更多的物質又代表更大的引力,更大的引力又代表能吸引更多的物質…最終的結果就是幾乎所有物質都會撞在一起,那樣的世界,一點都不好玩,因為那裡不可能出現人類。對我和很多人來說,最不好玩的,莫過於人類減亡了。所以,要維持一個穩定的宇宙,宇宙的物質在宏觀上,必須是平均分佈的。

 

另外,一個穩定的宇宙,也必須是無限大才行。如果宇宙不是無限大,就好像困獸鬥一樣,物質最終也是會聚集在一起,這樣的宇宙也是不穩定的。

 

20世紀初的人,對於宇宙在時間上是否有起點,也是各自表述,莫衷一是,反正那時候也找不到什麼證據證明或否定宇宙是有起點的。當然,各位虔誠的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猶太教/祆教/…的教徒們,一定會相信,宇宙是有起點的;不過,由於20世紀初是一個宗教權威在下滑的時代,所以倒是有一大批人,相信宇宙並無起點,宇宙是一直存在的。

 

一個一直存在的穩定宇宙,多麼的吸引啊!相對於那個正在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混亂世界,這個宇宙更能給人安詳的感覺。可能也是這個原因,令很多人衷心相信,這就是宇宙的本來面貌。

 

可是,世事是不完美的…

 

正如一戰後那脆弱的和平一樣,這個安穩的宇宙,也是脆弱的…黎明前的黑暗,就把它徹底摧毀掉…

 

如果宇宙是無限大,平均分佈且已存在無限時間,那天空應該是光亮的!

 

道理其實很簡單,一個光源的亮度,是跟它與觀測者的距離的平方成反比的,換句話說,當一個光源與觀測者的距離變成兩倍時,它在觀測者眼中的亮度就變成四分一。所以距離我們愈遠的星星,視亮度就愈暗。

 

但若宇宙是平均分佈的,則在指定任何一個方向上,你觀看到星星的平均數目,與你觀測距離的的平方成正比。換句話說,你在二千光年內觀測到星星的平均數目,是你在一千光年內觀測到星星平均數目的四倍。

這兩個效應,剛好可以互相取消。也就是說在每一個距離上,都有平均相等份量的光線抵逹地球。而由於宇宙是無限大而且存在了無限的時間,所以將有無限量的光線有足夠的時間到達地球。天空應該是無限光亮的!

等等!有問題!誰都知道,光線是可以被阻擋的。前面的星體會把後面的星體遮蓋掉,不是一件什麼新鮮事。那麼計算下去,就不應該有無限量的光線到達地球了!不過,即使把這個效應計算下去,天空還是應該比現在的白天光亮很多倍…

一個完美的,穩定而沒有起點的宇宙模型,就是這樣被迷人的黑夜打破了…

跟據這樣的推論,宇宙要麼不穩定,要麼在時間上有其起點。這對二十世紀初的人來說,是多麼大的震撼啊!不過,科學是一個會自我修正的科目,現代天文學也不例外;一個觀念被打倒了,科學家的工作就是重建一個更能解釋這個世界的觀念,直至這個觀念再次被打破,如此循環不息,而人類也從中進步。一個要麼不穩定,要麼有起點的宇宙模型成為了必需品,這成為科學家的動力,去尋找宇宙到底是不穩定的,還是有起點的。尋找的結果出人意表:宇宙既不穩定,又有起點!於是乎,大爆炸論等宇宙理論也就因此慢慢地培育起來了…

下次當你望著美麗的黑夜時,可以想想,這個迷人的夜景,原來在訴說著宇宙的隱奧,你當會對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有著另一番見解。

不過,若你與女(男)朋友看著這迷人的夜空,而你向她(他)訴說著的是宇宙的隱奧,而不是甜言蜜語時,一切後果自負…

政治狂犬病

或許在更深入探討經濟、民主知識之前,我們要先說一下爲何這麽多人無知,甘於無知,而又樂於發表無知言論。

我看852郵報這篇文章,看到頭大了兩倍;如果我是歷史學教授,我會神經崩潰,然後拿起刀到處斬人。作者連基本的德意志歷史都不清楚,缺少神聖羅馬帝國、哈斯堡皇朝、拿破侖戰爭、普魯士「統一」德國的背景知識,也就不認識泛德國,Großdeutschland,的概念和思潮。這也不要緊,沒有人要求你什麽都認識,但最起碼的要求是,你要寫相關文章,你必須先做點資料搜集。不懂,又不做資料搜集,但臉皮又有如城牆厚要出來寫文章,寫完又夠膽登,這就暴露了整家網報上下知識的缺乏,水平之低真的是前所未聞。

爲解釋這種現象,心理學提出Dunning-Kruger 效應,簡單說就是無知者不自知,你對某件事的認識需要到達一定程度才會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所以人蠢無藥醫。因此,真正的有識之士在説話前總會很小心,因爲他們注意到自己的的無知和可能犯錯,但無知者就會大言不慚,不斷興高彩烈的發表謬論,以爲自己必然是對。現在香港、臺灣陷入極端、非黑即白的爭端中,大半就是Dunning-Kruger效應所致。當整個社會都在進行這樣的激烈爭論,無知的聲音會淹沒理性的聲音,因爲前已言之,真正理性的人不會隨便説話,於是低水平的報導、懶人包、歪曲事實的言論就會不斷流傳,恐慌就會跟著出現,社會再不能理性考慮事實再作決定。

如何避免這種問題,讓無知者變有知,暫時沒有人知道答案。但我們知道我們之所以自願變成無知的其中一個原因是「政治」。這裡所說的「政治」並不是狹義的指一般常說的政府、政策等問題,當然它們也包括在内,但重點是我們會潛意識扭曲或漠視現實以迎合我們的既定立場–一般常說的政治問題很多時候其實祇是立場問題。

所以,政治狂犬病會因爲無知者的亂噬而導致疫情一發不可收拾,中了毒的人就會變成喪屍,追著人要吃腦袋,祇有同為喪屍者才可免遭此劫。或許少數人天生有免疫力,在這樣的局勢下依然堅持根據事實和道理先想清楚問題再下判斷,這些人就可以出來組成喪屍獵人,獵殺喪屍言論和主意。爲此,我們組成中華人文主義者協會,希望能制止病毒的蔓延。兩岸四地和海外有免疫力而又能用中文書寫的有識之士,請儘快聯絡我們。

再說香港電視與政策矛盾

山中雜記

事態發展至此,聽畢劉光祥的解釋:「目前看不到 DVB 制式會令到有超過 5 千住戶接收到,但假設兩年後,內置接收該制式的電視機很流行,超出 5 千戶接收,通訊局會依法辦事」,好明顯,核心問題不是播放制式,而是我前文所說,法律與政策間的矛盾。( DTMB DVB 都是能同時播放流動電視和「固定」電視的制式,歐洲電視網絡就是使用 DVB ,所以這不是制式的問題,而是 5 千戶的問題。

按照通訊局對《廣播條例》的解讀,流動電視使用任何一種制式都可以「違反」5千戶這個指標,而要再申請免費或收費電視牌照。沒有一個服務供應商可以在這種環境下經營下去,因爲祇要播放得到廣泛接受,觀衆使用新技術在電視上接受「流動訊號」,供應商就得背棄所建立的觀衆群,重新更換制式,或是停播節目。這些風險與成本是政府人爲和不合理的加在經營者身上,使得流動電視牌照的條款和經營權利形同虛設。

有人或會說王維基是鑽法律的漏洞,是自取麻煩,活該。首先,法律不管你是否鑽法律漏洞,它祇問你是否按照法律的規定去辦事。如果法律自相矛盾,政府制定違背法律的政策並且根據政策發出經營許可,責任就落在政府身上;經營者祇是根據政府的政策辦事,既然政府開出這樣的政策發出牌照,任何一個合理人(reasonable person)都會認爲這政策合法,可以按照牌照條款經營。

另外,現代科技已經消除了「流動」和「固定」的分別,觀衆都擁有這樣的技術,可以自行在各種儀器上選擇接收任何一種節目。電子產品的生產商也緊貼這個趨勢,在產品增加各種功能,容許在「電視」直接上網,收看 youtube 和 netflix 等内容。(互聯網用戶也超過5千戶,是否也應受到《廣播條例》所監管?)我要爲「電視」打上引號,因爲現代的電視祇不過是一臺電腦,或是電腦的變體,跟桌式電腦、筆記電腦、平板電腦等沒有根本上的差別。假如是以5千住戶爲指標,有5千戶使用 PS4 或 Xbox One 在「電視」收看香港電視頻道(或 netflix,我建議有團體發起運動,組織5千戶在電視上用vpn收看 netflix/HBO 節目,讓 netflix/HBO 也違法看看;netflix 在香港沒有直接服務是版權的問題,不是《廣播條例》的問題)也會使流動電視廣播「違法」。

也即是說,根據通訊局對法律的解讀,流動電視根本沒有發展前景,經營者也不能隨著科技和市場情況更新技術。對這種法律解讀,合理的解釋祇有兩個:1)政府設置陷阱;2)政府糊裏糊塗制定自相矛盾的政策。前者是必然的不合法,政府也不能用經營者事先知道情況作推搪,因爲政府不能制定不合理損害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權的法律。如果是後者,那解決問題的責任就在政府,如果要堅持香港電視不能按計劃提供廣播服務,它應當作出賠償,香港電視也應可以以此爲理由索償。

法庭會怎樣判,我說不準,但事件的背後問題應是很清楚。如果要用比喻去形容這場爭執,有人拿小販牌照賣食物,有人拿餐廳牌照賣食物,如果小販直接拿食物到餐廳賣,那他當然是違法了。但有天科學家發明量子傳送法,因爲量子糾纏現象,小販、餐廳和食客都可以同時在不同地方出現,又或直接出現在食客口裏,那請問,如是者食客是在餐廳還是在路邊進食?另外,劉光祥的「目前看不到DVB制式會令到有超過5千住戶接收到」,在邏輯上這叫做訴諸無知謬論

View original post

理性的真義

山中雜記

幾位人文主義者想集中的介紹批判式思考,我不妨寫幾篇説明這種思考方式裏面包含了什麽元素,要通過什麽樣的思考過程得出理性的結論。

首先,我們必須清楚何謂「理性」。理性的思考並不是一般人所認爲的「溫和、和平、非暴力」,事實上,暴力的使用可能正正就是理性推斷的結論。所謂的理性,是根據正當的邏輯、確實的證據、充分考慮影響與後果,綜合上述各樣得出的一種合理結論,或根據這結論而做出合理的行動。正當防衛、防止侵略、警察執法等等全都要用到暴力,但我們並不會說這些行爲是「非理性」和「激進」。

根據這個道理,我們說地球圍著太陽轉,是因爲天文學的觀察和計算使我們得到這樣的結論。但如果我們沒有更深入的觀察和準確的計算方法,單靠肉眼看,我們會很容易得到太陽圍著地球轉的結論。在這樣的情況下,太陽圍著地球轉將會是「理性的結論」。

所以,理性並不代表正確,它祇是要求一個結論要有合理的根據。正因理性的為結論並不一定正確,可能有很多元素遭忽視或無法觀察,理性的思考方法就是認爲任何結論和思想祇能是暫時的合理,祇要有新的證據出現,原來的結論就可以被推翻。因此,任何理性論述都需要準備一個容許被推翻的空間,這叫做「可以證僞性」,是科學方法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基柱。缺少了這一點,我們就不能稱這種結論和論述是理性或科學的。

陰謀論就是一些不能被推翻的想法。這些「論述」很多時都會提出「你沒有證據證明這論述是錯的」,就跟宗教的論述一樣,「你沒有證據證明鬼神不存在」。如上所言,這種論述方法都是不理性的,因爲它們的邏輯構成不容許他人去證偽;假如某種事物確實不存在,沒有人可以提出它不存在的證據。在科學上,我們祇能指出某個論述是錯誤,所以提出任何論述之前必先要有假論和零假論。假如我們想知道引力是否存在,我們並不能假設它存在而去證實它,相反,我們需要先假設它不存在,然後去推翻這個假設。因爲這個原因,所以舉證責任自動落在提出主張的人身上,反駁的祇需要指出主張者沒有證據就足夠了。

因此,對引力的科學論證過程將會是這樣(當然,我是將它簡化了):假設引力不存在,宇宙中的萬物都會失去他們的物理規律,或者我們沒有辦法提出任何想法去解釋這套規律;宇宙中的萬物有一定物理規律,而我們對引力的觀察和計算符合這套物理規律所表現的現象,因此引力能夠合理解釋這個現象,又能準確的預測後果,所以引力存在。

基於理性論述所必須的可證僞性,進行批判式思考的第一要務就是懷疑。當有人向你提出任何論述或結論,你的第一反應應是提出疑問:1)他又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持他的論點?2)他的推論所依賴的邏輯是否正當?3)他提出的跟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有多大的距離?沒有證據,邏輯不正當,你就不應該接納他的論述。如果是不能確認證據是否充足,邏輯是否正當,你就應該保持懷疑,去尋找更多證據。如果他說得跟我們所認知的世界有多很大的差距,例如他提出人死後可以復活這種神奇的主張,你就應要求他提出同樣神奇的證據來:神奇的主張,需要神奇的證據支持;沒有證據支持的主張,不需要證據就可駁斥之。

思考政治、經濟、社會問題是需要使用這套思考方法。思考的目的是找出事實真相,借此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單是提出或依附某種立場並不會對社會帶來任何的正面影響,因爲立場並不代表事實。對事實缺乏瞭解,既定立場祇會僵化你的腦袋,妨礙你去尋找真相,你就會因此作出錯誤的決定。立場激進還是溫和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過程、結論和應付的手法是否合理。

View original post